据新华社电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资源配置要向中西部、农村、边远、民族地区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一些网民认为,日益严重的“超级中学”现象,正是资源配置的反面教材。
近年来,“超级中学”现象在我国越来越突出,显著特征是在校师生人数不断增多,有的规模以万计,积聚了当地和周边地区一流的师生资源,瓜分著名高校自主招生名额,学生常年大比例考入一流高校。网友总结“超级中学”的基本特征是:人数以万计,垄断尖子生,比拼升学率。以陕西省为例,2010年,北大、清华在陕西省自主招生名额的98.9%、保送名额的97.3%,被位于西安的五所“超级中学”垄断。
通过高薪招聘优秀教师,免除各种费用、提供物质奖励到各地“掐尖”优秀学生,然后利用高升学率、推荐保送生等招牌,建立分校扩大招生规模,对其他学生收取高额择校费……“超级中学”办学模式的背后是扭曲的政绩观和利益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地方政府是“超级中学”现象的始作俑者,有的教育行政部门甚至给中学校长下达升学率指标,完不成指标就一票否决了。“超级中学”现象根子不在学校,在政府。迟福林说,“超级中学”正在变身为“超级企业”,很多“超级中学”一年的择校费已经超过大学四年的学费了。
委员支招
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史贻云:
应该建立科学的分配机制,有效保障落后地区中学教育经费。从师生比例、在校生人数、占地规模等多个方面对“超级中学”加以约束。同时,严厉禁止利用行政手段以任何名义和借口推进中学兼并重组,禁止“超级中学”用建立分校、连锁学校、挂名学校等手段扩大招生变相敛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