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达成共识:调整结构比经济增速更加重要
2012年03月18日08:38
来源: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北京3月18日消息(记者季苏平 庄胜春)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中国人有一句俗语"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其实意思是开头基础打得好,就成功了一大半,当然,"十二五"规划也不例外。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回首过去一年,中国经济发展能得多少分呢?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诸多经济界明星大腕儿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主持人让到场嘉宾给十二五开局之年打个分,大多数专家给出的都是"良好",新聘任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教授钱颖一感叹,简单打一个分儿其实很难。
钱颖一:我觉得这个打分是很难,比如说你要纯粹就看经济表现,那中国去年的经济表现增长了,通货膨胀你要跟全世界比非常好的,但“十二五”规划我想主要的目的不光是看经济表现,它是一个比较长期的一个转变,多少年以后才能来做一个比较合适的评价。
2011年,中国经济增速超过9%,物价指数被控制在了5.4%。这些数据放在全球大背景下看,十二五开局之年绝对能够打"A"。问题的关键是,在十二五的目标中,结构调整比经济增速更加重要,这在与会的经济学家间也达成了共识。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非常肯定地说,目前经济增速回落就是为调结构留出空间。
马建堂:无论是投资、消费还是工业,尽管速度有些回落,但我个人感觉,还是仍然在一个正常的平稳的区间。第二个这应该也还是政府主动调控的一个结果。
经济学家常常把外贸、投资、消费比喻成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在这里我们不妨把调结构简单的理解为三者之间比例的关系。十二五就是改变以往外贸、投资唱主角的模式,强力启动内需。然而2011年财政收入增速大幅超越了居民收入增速,钱颖一分析,正是因为如此,结构调整比较困难。
钱颖一:比如消费低或者储蓄高,我们都知道主要原因不是居民或消费者的储蓄高,是因为政府的储蓄高,投资过高也是因为政府或者国企的投资的行为,因此我想当我们回顾“十二五”第一年的时候,当我们担忧结构调整没有十分理想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注意到深层次的问题。
改变既有模式,从发展的惯性中摆脱出来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事儿。实际上从"结构调整"第一次被提出至今已经过去了16年,然而"调整"的效果并不理想,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将此归结为"发展方式"的问题。他认为中国必须摆脱投资和出口驱动的增长方式,转而以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作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政府主导的产业升级投入太多,成本太高,现在是依靠市场的时候了。
吴敬琏:近年来,有的人认为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要找另外一个方向,也就是说增强政府的力量,增强国际的力量,用政府大量的动员资源去投入维持一个高增长,那么这个试验该说经过这么多年,应该可以做结论了,我听了刘鹤先生今天早上的讲话,我觉得很鼓舞,因为他是一位官方人士,他表示我们还是要坚持我们30多年来改革的方向。
依靠市场的力量推进结构调整,方式转变,是吴老一贯主张。在他看来,中国经济中的体制障碍没有得到消除。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他认为并不是一切东西都应该市场化。
郑永年:应当市场化的地方他没有市场化,像国有企业,不应当市场化的社会领域高度市场化像,医疗、教育、房地产,经济领域跟社会领域是不一样的,社会领域不可以随便用经济政策,我们基础设施的投资和社会投资失衡,这么多年基础设施投资在早期发展中非常需要,但是如果我们继续的话,就会导致过度投资。但是社会投资大量不足,医院,学校,为什么不能多投资一点?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小企业,民间资本从来都是最活跃也是最有效率的。世界上的任何一次产业革新都起源于那些并不起眼的"家庭作坊"。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到更多领域中去,成为推动改革的原生动力,是我们在论坛上听到最多的声音。
郑永年:为什么内需提不高,背后有两个结构失衡,一个是就民营企业跟国有企业之间的失衡,另外一个就是说大型企业跟中小型企业之间的失衡,当国家控制了市场,控制了物资供应这几样东西就够了,民营企业就生存不下去了。今天我到广东、浙江看就是这样的情况,开始抱国企的大腿。很多的民营企业家资本都流向国外了。我想一个国家民营企业家都跑完了,谁来搞经济?
作者:季苏平 庄胜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