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外记者 陈一鸣 纪双城 青木 杨明 李珍 李震 黄培昭本报记者 刘洋 甄翔
环球网综合3月20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他并不是一个明星,而是一个尝试做正确事情、令人喜爱的年轻人。他就是罗伯特·贝尔斯。朋友把他称作是‘我们的鲍比。他是个忙忙碌碌、惹人喜爱的家伙’。”《纽约时报》网站19日长达4页的文章中如此温情地描述这个在阿富汗犯下滔天罪行的美军士兵。
实际上,自从贝尔斯的背景16日被公布后,美国媒体就突然打起温情牌来,“人性的贝尔斯”不断得到强化:“好孩子”、“好父亲”、“好丈夫”、“好战士”,这些正面形象似乎把身背16条性命的“屠夫”一夜之间“漂得洁白”。
德国《美因邮报》称,这无异于在说“战争如此美丽”。对于屠杀平民事件,阿富汗调查组18日认定,一名士兵不可能在90分钟内在两个村子内杀死这么多人,目击者称,实施屠杀的士兵有近20名,还有美军直升机参与,但这似乎被美国主流媒体“选择性过滤掉”。芝加哥学者斯蒂芬·兰德曼表示,美国主流媒体成了美军血腥历史的同谋,对贝尔斯的报道怎么看都“像是在编故事和配合五角大楼说谎”。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