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龚望平
本报记者 史春波
许德勇的交代,终于牵出了21年前的义乌凶案。
看着昨天的《钱江晚报》,吴有轩说,“真的很开心,案子终于破了。”
今年65岁的他,是一名退休警察,凶案发生时,他44岁,正是义乌市公安局刑侦大队的指导员。
孩子的一句话,记了21年
吴有轩告诉记者,当时公安接到报警,是在案发的第二天早上,“当年我们刑侦大队大概有40位干警,一旦遇上恶性的凶杀案件,我们都是全体出动,开展侦查工作的。”
这起夺走两条人命的凶案,就把吴有轩和全体同事都聚集到了现场。
离开了当年的办案笔记、相关物证、照片等资料,后来离开刑侦,调到交警大队的吴有轩对21年前的案情已经少有记忆。
但有个细节,吴有轩却始终记忆犹新。
当时,在询问幸存的8岁孩子时,吴有轩站在一边听。“受了巨大惊吓的孩子对我说,有个凶手离开前,对孩子说了一句,不要害怕,明天警察叔叔会来救你的!”
吴有轩说,当年的这个案子的主办民警是谁,现场群众说了什么,现场多么残忍……这些细节都已经记不清楚了,但这句话,却让他终身难忘。
凶案相关材料已经转到诸暨
“凡是破不了的案子,都会记在心里。”吴有轩说。
昨天,他从《钱江晚报》上看到,21年前的杀人凶手已经被抓,缠绕了20多年的心结终于了却,“今天,我和家里人也一直在聊这个事。”
吴有轩说,他甚至还想去刑大再看看当年同事留下的材料,可打了个电话之后,才知道此案的相关资料早已经转出去,大概已经送到了诸暨警方手中,“我一直想弄明白,是不是当年我们的侦查工作有什么纰漏?”
吴有轩说,和现在发达的技术侦查手段相比,21年前的侦查还是比较原始的,没有太多技术手段和先进设备:“主要靠人工,一是到现场察看、寻找有利用价值的物品和线索,比如指纹;二是尽可能了解目击者和附近居民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可即便采集到了指纹,那时公安部门也还没有建立全国联网的指纹库,指纹只能作为抓到人之后的印证对比,而无法了解到,案犯是不是有前科,是不是流窜作案。
记者熟识的另外一位刑警也说,目前来看,当年许德勇这样的作案方式,是最难被查到的:临时起意,杀了人抢了钱就跑了,而且,之前和被害人没有任何交集,“这很难从社会关系的摸排中找到线索。”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