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安徽大学磬苑校区博学北楼一间明亮的教室门前,22岁的邵阳(化名)感慨万千,眼神里充满了迷茫。
这是他曾经上课的教室,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一直以为自己是这所大学的一员。他拥有一张蓝色的学生证,使用饭卡在食堂吃饭,“暂住”在校园隔壁的一个小区里,有时候还在学校的球场上运动。
但到头来,他发现自己只是在使用着校园里的一些设施,与这所“211工程”大学毫无关联,自己上的学校是一所仿真的“山寨大学”。
成绩不够还能上本科
邵阳此前在安徽淮南的一所高中就读,2010年高考之前,他在教室里看到了一张招生简章,封面上印着“安徽大学”4个大字,并附有电话号码、QQ号以及网址。
随后他通过QQ联系上了一位叫张晓路的老师,进行咨询。“他说这是正规学校,安大计划外招生,已经办了几年,还建议我登录招生简章上的网站报名。”后来,邵阳登录简章上指定的网站,填写相关的信息并报名。
邵阳的高考成绩是359分,随后他收到了一份录取通知书。通知书上没有显示录取院校的名称,加盖的公章为“安徽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科教中心”。
时隔一年多,邵阳未能找到当初的录取通知书,他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出示下一届同学在2011年8月收到的一份录取通知书,上面写着:“经我校招生办公室审核批准,你被我校室内装饰设计专业录取,学制4年。”落款公章同样为“安徽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科教中心”。
此后,邵阳又收到了合肥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此前他报考了该校的体育专业。“相比通知后我选择了安徽大学,它毕竟是本科。”
“当时心想哪有这么好的事,心里便半信半疑了起来。”邵阳决定前往合肥一探究竟。“按照张老师所提供的乘车路线,我来到了安徽大学磬苑校区,进了学校不知道招生办公室的具体位置,于是联系张老师。”据邵阳回忆,张老师开车从安大磬苑校区西门把他接到了社科楼4楼的一间办公室。
“当时办公室里摆了两张桌子,还有另外一位老师在场。”邵阳说,“因为办公室在校内,于是我便排除了一些疑问。”而这间所谓“招生办”的办公室,邵阳的不少同学报到时都曾经来过。
当邵阳提出能否参观一下学校时,张老师带着他在安大磬苑校区逛了一圈。
据邵阳回忆,车开到一个食堂附近,张老师指了指说,这个食堂离博学北楼近,在这里吃饭方便。又指了指旁边的那些建筑说,这就是博学北楼,是你们学习上课的地方。车开到体育馆旁边时,张老师指了指一片空地说,因为你属于是计划外招生,安大老区的研究生要迁往新区,学校寝室非常紧张,学校暂时安排你们到磬苑小区那边先住着,等寝室建好了你们再搬回来。
让邵阳印象最深刻的是,车要开出校门时,张老师指了指挡风玻璃右下角说,“这个是安徽大学的通行证,出入免检,只有安徽大学的老师才有这种通行证。”
“参观完毕后我心里又排除了很多疑问。”邵阳于是决定,放弃合肥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来这里上大学。回到家里,与父母沟通后,他们同意了他的这一想法。
专业课迟迟不开,教室频频更换
“张老师说,计划外的,要提前报到。”2010年8月下旬,满怀着希望,邵阳来到了合肥,被张老师安排在磬苑小区的一栋居民楼里住下。他后来交付了共计7500元的各项费用,领到了发下来的生活用品,其中脸盆的底部印着“安徽大学”4个字。
“我们等了好长时间,都不开课。”邵阳说,9月的时候,张老师通知我们要准备参加考试,后来才知道,参加的是成人教育考试。
这场考试过后,邵阳和同学在安大校园外的空地上接受了为期一周的军训。合影的时候,背景特意选择了安徽大学的校门,不少学生都把照片寄回了家里。
军训过后,开始上课。有两个上课地点,一处在安大磬苑校区博学北楼的教室中,另外一处在该校隔壁荣成路120号的一间商品房里。“两边穿插着上,一周在安大上3天半,在荣成路小教室上1天半,有时一周能换4次课表。”
“上课内容都是自考的科目课程,老师大多是请来的在校研究生,使用的是批发的盗版自考教材,直到这时,大家才发现有点不对劲。”
邵阳表示,来到这里时,张老师解释,3+1就是在安徽大学读3年,再加一年实习就能拿到国家认可的安徽大学毕业证书,现实情况与招生简章以及张老师招生时承诺的情况完全不相符合。
中国青年报记者看到,这所“学校”2011年的招生简章中显示:“3+1专本连读主要是指3年内完成专科、本科学历教育,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文凭,同时拥有1年充足的实习(带薪)时间。”
“原先被录取的学校已经错过了报名截止日期,这边钱也交了,家里人都以为我在安大上学。”邵阳无奈地表示,回不去了,只能在这里上了。
不过,有的同学还是选择了退学。胡佳(化名)就是其中之一。2011年,他的高考成绩是466分,后来被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录取。与邵阳一样,他放弃了原先录取的学校,选择了现在的这所“学校”,报了工程管理与工程造价专业。
然而入校后,专业课迟迟未开。2011年11月,胡佳找到了当地的媒体进行曝光,最终拿到了5500元的退费。
也正是这一事件,加剧了同学们对这所学校的怀疑。“媒体曝光之后,我们不在安大上课了,只能在荣成路120号的小教室里上课。”种种迹象让邵阳和同学深陷疑虑。
“他还给我们发了一个安徽大学的学生证,不过上面没有磁条。张老师解释,因为我们属于计划外招生,所以磁条暂时没有。”中国青年报记者看到了这张学生证,封面上写着“安徽大学”,并盖有钢印和红色的的公章,其显示为“安徽大学社会学系科教中心”。
这究竟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
据邵阳介绍, 2010级、2011级学生共计100多人,目前已经有十几个同学退学了。随后,他向记者出示了手中的两份花名册。
这究竟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中国青年报记者登录其网站后发现,它的名称显示为“安徽科教管理教育中心”,不过网站内容里,“安徽大学”相关的符号、元素随处可见。
其网页左上方带有“安大磬苑”字样的标识,下方“教学坏境”一栏中的图片均为安徽大学磬苑校区的风景。“育英教育”一栏中的内容称,“该中心依托于安徽大学社会学系”,并介绍了该系的师资力量及科研成就。
3月19日上午,记者采访了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的相关负责人。他表示,该院是2011年5月才成立的,由原政治学系和原社会学系合并组建而成。他说,从不认识张晓路这个人,学院与他没有任何合作。
下午,记者来到了安徽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该院一位负责人表示,学院与这个机构没有任何关系。据他介绍,自2003年起,安徽大学就已经停止招收自学考试助学班,也不允许校属各单位自行举办或联合举办各种类型的全日制自考班、脱产自考班。
随后,记者从当地教育部门了解到,“安徽科教管理教育中心”并没有获得审批,属于非法招生。安徽省教育厅表示,目前已经联合安徽大学对此事展开调查。此外,记者从合肥市公安局经开区分局刑警大队了解到,目前警方已经接到学生报案,正在进行调查。
不过采访时,这所“学校”的一名同学表示,从2009年起,该校就开始招生,至今已有近3年的时间,去年还被当地媒体曝光过,为什么直到现在才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呢?
据这名同学介绍,在一年多时间里,他们经常在安大博学北楼B416、B312两间教室上课。“上课的时候,课表就插在门口墙壁上的透明塑料盒里,后来被媒体曝光后,我们才被赶走。”
记者试图联系当事人张晓路未果。不过,3月17日,一个注册名为“zxiaolu”自称张晓路的人在“合肥论坛”发帖回应。该帖称,“关于我们网站充斥着安徽大学元素,并不能说明我侵权安徽大学,而是说明我们宣传安徽大学,热爱安徽大学……”
该帖表示,发给学生的通知书“实质上只是预录”,经学生同意报名缴费后,经过一个半月的成人高考考前培训,参加成人高考,由相应录取高校下发正式录取通知书。
这个帖子强调,录取后的学生学费交到相关学校,专科阶段课程由相关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组织教学与管理。“我们只负责对学生进行本科自考考前培训。”
对此,有同学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入学之前张老师并没有提及过成教与自考。“我们这些高中生,当初哪里搞得清成教和自考是怎么一回事?”据他介绍,现在班上还有一些学生是初中毕业生。“简直是未成年,他们能知道什么?”
“安徽大学是一所一本高校,分数不够怎么可能录取?”安徽省教育厅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也希望家长与同学提高鉴别力、判断力,不要轻易地相信社会上的一些虚假宣传。
“傍”名校、打擦边球、使用“障眼法”……这些招数似乎成为国内层出不穷的“山寨大学”惯用的唬人套路,让人见怪不怪。
原本就是一个非法的自考助学机构,却偏偏要把自己“打扮”成大学的样子,硬生生地把名校的“符号”往脸上贴,可谓机关算尽,背后的动机不言而喻。
究竟是钻了法律的空子,是非法招生,还是诈骗,有待法律认定。不过,按照常理,既然没有获得教育部门的审批,这样的机构就应该立即查封。可是,这家“机构”从2009年起开张,中途曾被媒体曝光,并还受到了相关部门的调查,仍然存活到今天,而且招生人数不断扩大。这实在令人深思。
对于教育行政部门而言,单单几个对口管理的处室,在人力、精力上很难对社会上所有的办学机构进行严密的监控,此外,那些从事技能培训的机构,主要由人社部门归口管理。
在这种情况下,依靠“接到一个投诉,查处一个”的被动模式,无法将非法办学机构彻底“赶尽杀绝”,其效果只能是与非法机构“赛跑”。倘若查处力度不够,起不到应有的威慑作用,某些办学机构会重出江湖,继续欺骗学子捞取钱财。
这里自然还牵涉到执法的问题。仅仅教育部门出面,如果不会同公安、工商等部门展开联合调查与执法,无法查封一家哪怕是“夫妻店”规模的非法办学机构。从目前来看,协调这些部门的行政成本过高,只有当某一事件在媒体报道的催化下成为社会焦点时,多部门的“联合作业”才成为可能。而那些没有受到媒体关注的机构,继续干着违法、违规的事。
对于被“盗名”的名校而言,应当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自己的声誉,当名义、声誉被盗用时,无疑自己也成为了受害者。如果不主动出击,坚决要求相关部门查明真相、予以取缔,仅仅向社会澄清“此事与我们无关”,未免有些息事宁人,这无形中也纵容了别人的违法行为。
被“山寨大学”所骗,让人可笑又可悲。尽管教育部门三令五申地提醒学生和家长,一定要擦亮眼睛,谨防上当受骗,但依然有人重蹈覆辙。正是对名校的膜拜,让家长和学生放松了警惕。在非法办学机构“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虚假宣传面前,他们依然存着侥幸心理,以为不靠分数,另辟蹊径就可以敲开名校大门。
对于不少高中老师来说,当花花绿绿的宣传彩页流入自己的教室时,他们有义务有责任去鉴别真伪。高考结束后,当他们在为“优等生”把关填报名校志愿的同时,如果能把更多的热情和耐心分给这些成绩不好的同学,帮助他们规划未来的道路,弄清“自考”、“成教”之类的概念,就不会有这么多的学生稀里糊涂地走进虚构的“象牙塔”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