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玉
史璞绝食抗议病死猪事件评述
史璞的绝食抗议,意味着如同圈地、强拆、污染一样,食品安全问题或是又一个新的“维稳”领域。万流归宗,只有通过系统性的体制改革,才能彻底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食品安全监管的大格局才可改变。
每年“3.15”,总有几个倒霉的食品企业被“祭旗”,引发食品安全危机,让公众紧张许久。今年“3.15”,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史璞站在郑州街头,以“绝食”来抗议河南通许县的病猪事件(见3月16日新京报)。如此决绝,确实是一大新闻!
缘由很简单:“3.15”前,河南电视台播发通许县病死猪肉流入市场的节目。作为热心公益的学者,史璞接受电视台采访,对此事做了点评。不料该节目甫一播出,即被禁止播出后续报道。史璞发微博抗议,惹来通许县领导“交涉”,又遭到学校领导的“压力”。如此才有了广场抗议之举。
食品安全的状况,成为每个中国人饭桌上的谈资,普天之下无人不忧。提供有效的安全监管,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公共服务,而僵化低效的体制却导致这类服务严重缺失!从三鹿奶粉、双汇瘦肉精等事件看,媒体几乎成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唯一角色。
通许病猪事件中,地方政府领导不但涉嫌钳制公共媒体,就连史璞先生的个人微博,也被其单位领导施压。政府不但没有尽到监管的义务,反而戮力遮盖此事这让正义之士如何心安?
当日早上九点,史璞绝食开始。短短几小时,此消息在新浪微博上就被转发数万次。这自然在当地上升成一个维稳事件:头缠白布条、神情决绝的史璞身边,围着十多个前来劝离的同事,警察也多次来“光顾”。下午三点多,传来河南省委领导批示彻查通许病猪肉的消息,在众多同样挨饿的同事的力劝下,史璞方才悻悻离去。
史璞在体制内的维权初获成功。细细思量,他维的是什么权?
维权,是公民的法定权益遭到侵害后,自身或他人(志愿者)的理性反抗。我们知道为毒奶粉伤害的结石宝宝长年维权的个案,我们经常见到在土地、房屋、环境、待遇、税赋等领域维权事件,普遍是为了财产和健康。但那些流入市场的病猪肉,我们明天会吃到吗?概率很低。
说到底,病猪肉只是诱因,史璞先生作为媒体报道的参与者,他说话的自由和尊严受到了侵犯,他维的是言论自由之权,绝食实为争取言论自由之举。绝食抗议本身也是言论的外延形式,它引起公众的关注,使得病猪肉真正成为公共事件。
公允的讲,病猪肉自披露开始,通许县政府的处理力度究竟如何,确属未知。被省级电视台揭露,县级政府亡羊补牢,厉行查处,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事发后,其遮掩、封杀消息的行为却天下昭然。其实,丑闻的主角本来不是政府,而是不法商户,而阻止丑闻的传播则又成了一个丑闻,它比前一个丑闻更恶劣,它的主角不仅仅包括政府,它是整个公共权力系统,是整个体制。参与者甚至有史璞学校的领导。
前一个丑闻的内容是病死猪肉,后一个丑闻的内容,则是封杀公共报道和个人微博。前者来自市场,是公权力无法直接控制的领域,充其量包含了政府监管失职;而后者,则是公权力的主动作为。后者使得公众不得不怀疑通许县政府的公正性。更进一步,公众至少无法排除通许县政府与不法商户合谋的可能。
所以,后者引发的反弹更大。网络上公众的广泛参与,既是与公权力体系的赤裸裸的对抗。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是当前僵化顽固的体制。
以“绝食”来监管食品安全,是多么无奈的举措!而史璞此举意味着,如同圈地、强拆、污染一样,食品安全问题,或是又一个新的维稳领域。万流归宗,只有通过系统性的体制改革,才能彻底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食品安全监管的大格局才可改变。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