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渐现老态 不少已经伤残 少有“娘家”看望
健身器材 竟成“弃材”
武汉晚报编辑部:
来信想向你们反映城市公共健身器材的现状,望引起重视。
在农村,不少年轻父母外出打工,孩子成了可怜的留守儿童。如今,很多城市公共健身器材的命运跟他们一样。
2002年到2005年间,武汉市先后在社区和公园投建了5000套露天公共健身器材,2011年,作为政府“十件实事”之一,又增添了1500多套。今年,许多健身器材已满“十岁”,可10年间竟未出台一部《武汉市公共健身器材管理办法》。这种“只有娘生,没有娘养”的现状让人寒心。
通常露天健身器材使用寿命有6年左右,可是,很多社区器材已出现老迈之态却无人过问。
从市容市貌来看,大量缺胳膊少腿、油漆斑驳、锈痕累累的健身器材出现在街头巷尾,本就成为视觉污染,有的甚至沦为少数居民的晾晒架;从卫生防疫来看,公共使用器材理应定期清洗消毒,但这些器材除雨水冲刷外,几乎“一辈子”没洗过澡;从安全事故和法律责任上看,大量户外健身器材损毁严重,老人小孩锻炼极易受伤。
希望早日改变这一现状,让健身器材更好服务于民。
热心市民 胡全志
记者调查:
记者昨走访了花桥、九万方社区,发现很多器材锈迹斑斑,有的还出现“伤残”。
武汉市体育局群体处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公共健身器材主要由体育局、民政部门和开发商投放,使用寿命一般在6年左右,去年,体育局所投放的器材已全面更换过一次,其他管理部门器材不在他们管辖范围。
健身器材投放后,社区应作为健身器材的保管人,负责器材的日常管理工作,发现问题应赶紧劝阻居民使用,并向管理单位报修。但目前各社区普遍存在管理人员不够,工作繁重压力大的现状,可能无暇顾及于此。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开发商都不存在了,所以老旧社区的器材维护就没了“娘家”,他们也希望尽快出台相关管理办法进行规范。
记者 李芳 实习生 张毓霞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