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越冬候鸟食物源减少 保护区种小麦补食源
新华网长沙3月26日电(记者周楠)春分已过,随着气温回升,数万只在洞庭湖湿地越冬的候鸟开始北迁。记者在国际重要湿地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了解到,受近年连续出现的极端天气影响,今年来洞庭湖越冬的候鸟数量减少,部分冬候鸟食物来源不足,体力较弱,北归的路程可能受到影响。
记者日前在核心保护区看到,雨后的湖面,雾气氤氲,一群群野鸭子悠闲划过水面,察觉到生人靠近,突然“哗啦啦”展翅飞走。远远望去,水面上的鸟类分布得稀稀拉拉。一位常年来此观鸟的人士告诉记者,前几年春季来观鸟,一下大堤,近处是野鸭子,远处是雁类,再远点就是天鹅、鹳鸟类,但今年的鸟不如前几年多。
今年年初,相关部门开展了环洞庭湖隆冬水鸟调查,两天共记录到鸟类54种共103843只,而去年同期调查,共监测到170000只鸟类,同比减少近40%。今年3月中旬,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例行调查,在封闭管理区和采桑湖内监测到鸟类29种共13003只,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一数据也比往年要少。
据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分析,这和天气状况不佳有重要关系。调查过程中,一直是阴雨天气,能见度低,观察状况不好,调查难以完全准确。但此间专家认为,连年出现的极端气候,是候鸟数量减少的深层次原因。
去年,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干旱。东洞庭自然保护区核心区85%的面积处于干旱状态,导致越冬候鸟的食物源减少。
今年的持续低温阴雨寡照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现象。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总工程师张鸿介绍说,长期低温影响了苔草出芽,造成了以苔草为主食的雁类补给不足,部分鸟类体力不够,迁徙也出现后延,近期他们几次紧急救助过体力不足的珍稀鸟类。
张鸿表示,保护区特意在湖滩上种植了几百亩冬小麦,作为鸟类食源补给。为确保候鸟迁徙安全,保护区加大了野外日常巡护监测力度,同时通过开展“百日护鸟行”活动,聘请百名协管员,招募千名志愿者,成立万户生态家庭等多项举措,在保护区周边形成一道爱鸟、护鸟的生态屏障。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逾19万公顷,1992年被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鸟类资源丰富,其中有白鹤、白鹳、小天鹅等珍稀鸟类,是中国乃至全球重要的湿地和候鸟保护区。东洞庭湖是冬季水鸟的重要越冬地,每年约有十数万只候鸟在此栖息。
作者:周楠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