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艘“校船”耒阳起航
《法制周报》记者 赵雪浩/文 伏志勇/图
3月23日,星期五,对于湖南省耒阳市黄市镇中学的学生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这天他们首次乘坐黄市镇中学的第一艘“校船”离校回家。
据了解,这艘牌照为“湘耒阳客0027”的船是国内首艘“校船”,它于3月23日下午15点18分首航,《法制周报》记者和这些学生一道,体验了不同寻常的坐“校船”回家之旅。
时间: 3月23日14:40
地点:黄市中学
13岁的罗检凤是黄市镇中学187班的初一学生,她的家与学校其实并不远,但因为隔着耒水,所以每次上学、回家都颇为不便。尽管黄市镇中学是一所寄宿制学校,但每周一次的往返,也让她觉得“乘船、走路很麻烦”。
罗检凤的哥哥也曾在这里读过书,去年毕业后去广东打工了,“他没能赶上坐新校船”。罗检凤说这句话的时候,明显有为哥哥遗憾的意思。
14:30,放学时间到了,罗检凤收拾好课桌上的东西,提起早已准备好的书包往学校总务处走去。那里有老师为每一个需要乘船回家的孩子发放救生衣。
“以前领了救生衣,老师还要带着我们走十几分钟的路,到渡口去坐船。”罗检凤边穿救生衣边对记者说,“今天好了,走几步路就能坐船了!”眉眼间全是掩饰不住的喜悦之情。
学生们领了救生衣后,按照不同的渡口排队,罗检凤所在的红泉码头有8个人,组长是一名叫周诗芬的学生,她负责学生上下渡口及渡船上的纪律。
“避免学生在上下渡船的时候推挤出事故。”学校的一名老师如此介绍组长的作用。
点名结束,除了2名请假的学生外,其他43名学生已到齐。老师认真填写好《黄市中学乘船学生接送表》,队伍整齐出发。
时间: 3月23日15:18
地点:黄市校船
15:18,43名学生分成四队依次上船。而这艘崭新的校船外面被漆成绿色,船舱内部被漆成黄色,每一个座位下面都有救生衣,船舷两侧都有救生圈。
“校船”船身总长16.6米,宽2.6米,高2.5米,核载60人。这艘船采取政府与社会共建,服务外包的方式,由当地村民伍冬林投资22万元建造,耒阳市交通局和上级政府部门补助8万元。
“校船”每周五下午放学时间统一送学生回家,每周日下午在对岸各个渡口接学生上学。此外,当地还为“校船”建设了学生专用码头,配备了2名专职驾驶员、1名船舶管理员和1名签单发航员。同时,出台学生乘船交接制度,要求老师将学生送到船上再实行交接。船只已经通过当地交通、海事等部门验收。
“耒水在耒阳市境内有146公里,共33处码头,其中17处为学生上下学乘船点,超过800名学生需要摆渡上学,所以耒阳市计划投资300万元打造10艘这样的‘校船’,维修17处学生上下船码头,以确保学生上下学的安全。”耒阳市委副书记林喜洋在接受《法制周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每艘船我们将给予两到三万元/年的燃油费补贴,同时免除安检、挂牌等费用,允许这些校船在接送学生之余开展合法的载客经营。”
15:30,搭载着43名学生的黄市“校船”起航。
罗检凤有些激动地左右张望,不时摸摸身后的救生圈,她开心地对记者说:“我第一次坐这么好的船,以前那些经常超载的破破烂烂的船真是没法比。”
随着张良洞、沈家湾、清水等码头的学生下船,“校船”在起航约半个小时后到了红泉码头,罗检凤和其他7名学生一起下了船。
时间: 3月23日16:08
地点:罗检凤奶奶家
罗检凤的家在红泉村四组,从码头走回家需要大约10多分钟,因为父亲在煤矿上班,母亲在黄市镇一家鞋厂工作,罗检凤只能先到渡口附近的奶奶家里,等晚上爸爸或妈妈回来了再回去。罗检凤到奶奶家,放下书包的第一件事就是抱起自己年仅两岁的妹妹。
做饭、照顾妹妹以及做作业是罗检凤每个周末的“必修课”。
“以前每次到家都快五点了,没想到今天这么快。”罗检凤做着作业的时候,似乎还沉浸在第一次坐“校船”的喜悦之中。
“有了‘校船’专门接送孩子们上下学,我们家长也放心多了。”罗检凤的婶婶站在门口说。她的话也许代表了需要摆渡上下学的学生家长的心声。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