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将推广职称评聘新机制 有代表作才可升教授
2012年03月28日09:12
来源:解放网-解放日报
作者:彭德倩
本报讯 (记者 彭德倩) 高校教师要评职称,发表论文数是“硬杠杠”:升副教授需4—6篇,升教授6—10篇,其中还必须有 “核心期刊”、“权威期刊”……当前这一评价机制在我国高校属于“常规动作”,复旦大学却决意要破一破教师只要拿得出够分量的研究成果并通过严格评审,哪怕只有一篇,哪怕没有“权威”、“核心”,也能获得竞聘高级职称的资格。据悉,这一“代表作”机制自2010年起在个别院系试点,去年已在该校文科院系全面实施,今年酝酿在全校推广。
“代表作”制度的基本做法是,在高级职务聘任过程中,教师可以自主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并提交1—3篇代表作。学院学术评估通过后,由学校随机选择5位具有较高学术声望的校外学者,如学科带头人、院士等,匿名对申请人是否“真正优秀”、“能否破格”、“是否胜任”等问题作出学术评估。根据专家的学术意见,学校决定是否同意申请人参加竞聘。这项措施试点两年来,共有20多位教授申请人、近20位副教授申请人申请“代表作”学术评价,有一半未通过专家评审,约三分之一的申请人最终被学校正式聘任。
复旦大学人事处处长周亚明说:“过去,大家一直呼吁对教师学术工作要有科学评估的方法,但一直以来,为了表面上的公平和方便管理,大多采取‘一刀切’方式。希望通过‘代表作’制度,充分依靠专家,使真正有才能的人获得科学合理的评价。”在他看来,这一做法并非创新,而是一种水到渠成的回归。“过去在论文数很少的情况下,重论文数量的做法有效推动了老师多思、多写、多发文章;如今从数量回归到质量,目的就是引导和激励更多人沉下心来,做高质量的工作,出有影响力的成果”。
学校负责人表示,该校目前仍采用传统评价机制与“代表作”机制双轨运行,但后者更加注重科研的原创性和深度,将是今后学校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主要方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