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佛山市环保部门对裕华隆厂两根烟囱的排放物进行监测 |
“今天下午对面的厂又排废气,还是有一股气味飘过来。”28日下午3时,一位寨边村村民再次打电话给记者,称“裕华隆”再次开工并排放废气。接到举报,记者立刻通知佛山市环保局工作人员一同前去监测。
28日下午4时44分,记者一行再次来到“裕华隆”工厂,只见27日自称“设备检修”的这家工厂已重新开始运转,车间内,工人不断转动着布匹,让其进入机器进行定型操作,机器上方有通风管,通风管与烟囱相连,记者看到,烟囱不时冒出白烟。记者走近车间时闻到有一股机器开动的味道,但没闻到特别刺鼻的气味。
稽查队员让工人在工厂的烟囱上钻孔,利用仪器收集烟囱内的气体进行检测。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检测结果不大可能当天出炉,“或许是机器开动时会产生一些异味,如果是这样就比较正常,只是开机时那几分钟有异味”,工作人员向村民和记者解释。
记者随即打电话给寨边村数位村民,一位村民称:“绝对不是开机时产生的异味,有时候味道能持续1-2个小时。”这位村民表示,下午3时他们就闻到了那股刺鼻的味道,“主要是一吹南风气味就飘过来,(我们)站都站不住。”
下午5时50分,监测结束,稽查人员和记者商议,过些日子再去寨边村检查。有村民说:“一般晚上气味最重了,环保局能不能放一个仪器在我们村进行实时监测?”听到记者要带稽查人员到村里查看情况,他们村人几乎都聚集起来了。经过协商,他们同意稽查队过些日子再来。
19时38分,有村民又打电话给记者,“现在村里的小卖部,人们坐在那里又要戴上口罩了”,他提议,希望他们下次向记者爆料时,稽查队员能短时间内就赶过来,以免走漏消息。
稽查队员对此表示:“我们可以晚上赶过去。”他推测,晚上气味比较重,或许是因为气压较低,空气不易扩散,而且人们大多下班回家,受害人群更多。他表示,他们在工厂的抽样结果将在第二天出炉。
张闻
基层实录一江之隔,十年投诉,废气难治,根源何在?十多年的“折腾”令人深思为何一个小厂屡查屡犯却能始终屹立不倒?个案背后,藏着多少打不破的“行政壁垒”?有广东省人大代表指出,应该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的标准。
一问:多年投诉为何屡查屡犯?
说起“裕华隆”,无论佛山的环保部门还是佛山市汾江河(佛山水道)综合整治指挥部办公室(以下统称汾治办)都比较熟悉。除了村民多年投诉外,2003和2008年,有关部门曾两度对它进行查处,2010年,该厂也曾列入汾江河整治的名单。在有关部门眼中,整治过应该就算“过关”,但如果存在偷排偷放或者在燃料方面以次充好,却似乎难以监控。
广东省人大代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理学院化学与化工系主任陈忻是污染治理专家,她分析,群众反复投诉却依然“扳”不倒一间小厂,主要是因为大气监测的难度大,废气排放流动性大,采样困难。偷排当时可能有味道,等有关部门来到后,味道散了,难以查处。
陈忻建议环保部门对群众投诉强烈的工厂,在排污口实行24小时在线监测,终端在环保部门,一有超标随时报警,“在技术上完全可行”。同时也应敦促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升级改造,这才符合广东产业升级转型的要求。
“裕华隆”个案,令人不禁要问:还有多少反复投诉却无法解决的污染“黑点”?
二问:有多少打不破的“行政壁垒”?
“裕华隆”位于禅城上塱工业区,周边没有多少民宅;而一河之隔的寨边村,则位于南海罗村的居民区。禅城区没有收到本区居民的投诉;而受害的南海区没有查处的权利,这中间有多少打不破的“行政壁垒”?
多位人大代表建议,治污问题,在属地管理的同时,要建立联动机制。对于跨区域的投诉以及执法,广东省人大代表吴青建议,如果区一级环保部门无法协调的话,可以通过上一级去协调。禅城区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也认为,跨区域环境联合执法机制可以防止部门间相互推诿,保证所有的执法公开透明。
“佛山两区间已存在行政壁垒,更谈何‘广佛同城’?”省人大代表如是说。
也许,寨边村村民的遭遇只是一个缩影,但城乡接合部、广佛交界处是问题高发区,行政区划带来的管理难题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三问:达标的就是合理的?
省人大代表、污染治理专家陈忻表示,以她的经验来判断,如果异味严重到影响周边居民生活,排放肯定不达标。退一万步讲,“达标的排放”,是否就意味着“合理的排放”?很多业内人士表示异议,如今年以来的PM2.5监控,就证明了空气监测标准也应“与时俱进”。
有环保部门监测人员表示,企业“达标”的标准是按工业区的标准,和居民区大气质量的标准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广东省人大代表、律师吴青表示,假如废气的排放经检测是达标的,可居民群众反映还是很强烈,觉得 “达标”的废气还是难以让人忍受、很不舒适,那么环保部门就要反思,这些检测和监控的标准是否适合,是否定得过低,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