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丧葬理念悄然发生变化
新华网石家庄3月29日电(记者曹国厂程志良)清明节临近,殡葬高消费又成为公众舆论的焦点,“死不起”的感慨不时可闻。然而,在中国部分农村,丧葬理念悄然发生变化,“既省钱又体面”已经成为现实。
“办理丧事不用酒……丧事费用控制在两千元左右。”这是河北省晋州市东卓宿镇西卓宿村红白理事会章程中规定的部分内容。
“虽然村里经济条件相对较好,但是前些年村民红白事的相互攀比之风,也让一些村民吃不消。”村支部书记姜同锁说,那时候不管是红事还是白事,没有个万儿八千的,根本下不来。
西卓宿村有2050口人。村里有不少企业,去年人均收入达到9830元。
“经济条件好的就想多花点钱,觉得脸上风光;经济条件不行的,怕人家笑话,借钱也要硬撑着,导致红白事攀比风气越来越厉害,成为许多家庭经济上沉重的包袱。”姜同锁说。
为了抑制这种现象,西卓宿村从1993年起,就成立了村民自治组织红白理事会,理事会由9人组成,会长、副会长各一名,理事7名,成员由村民推选产生,都是村里德高望重者或各姓氏的族长。
“在红白理事会成立之前,有的村民办丧事,最多的一家曾经请戏班唱过9场戏,每场戏500元,仅此一项就消费4500元。”西卓宿村红白理事会会长王庆奎说,“鞭炮声更是白天黑夜不断,既浪费钱又不安全,因鞭炮炸伤者年年都有。”
民政部去年发布的《2011年殡葬绿皮书》显示,根据河北省殡葬协会对139个调查对象的抽样调查,平均每起殡葬消费8073元,其中请客和购买烟酒费用最高。
据统计,中国2010年全国死亡人口900多万,参加丧仪活动的人是2.7亿人次。
记者看到,西卓宿村红白理事会章程中,喝什么档次酒、抽什么档次烟、办多少桌酒席、每桌多少道菜、迎亲不超过几辆车、总费用不超过多少钱等等都做了详尽的规定。章程由村民代表以及各家族的族长来执行,由红白理事会成员负责监督。
“重生重死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农民操办白事是维持邻里关系的一种方式,是民俗的传承。”河北省民俗文化学会会长袁学俊说,“不过,举办葬礼的主要目的不应当是比排场、比体面,而是为了寄托对死者的哀思。”
袁学俊认为,农民办白事花钱金额的上升,从某个方面来说也体现了农民生活的日渐改善。“如果因操办白事而增加农民自身负担、影响生产的投入,则是民俗文化的扭曲,也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大背景格格不入。”他说。
河北省社科院社会发展所研究员田翠琴认为,礼尚往来是人之常情,但过度的人情消费,既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又容易滋生不健康的人情消费心理,如攀比心理、补偿心理、从众心理等。
王庆奎介绍,西卓宿村每年平均都有30多件红白事,与成立红白理事会之前相比,现在每年可节省费用20万元左右。
晋州市民政局局长李玉海说,红白理事会的关键作用不在于节省了多少钱,而是它的成立,在农村逐渐抵制了“生前不行孝、死后瞎胡闹”的现象,抵制了造成严重浪费的攀比风气,也逐渐截断了人情债务链的延伸。
晋州市214个村委会分别依托红白理事会,积极开展“孝星标兵”“好妯娌标兵”“模范妻子标兵”“见义勇为标兵”等系列评选活动,良好的社会风气由此逐渐形成。李玉海说,晋州市也因此被民政部评为31个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之一。
不仅在河北,湖南、江西、天津等许多地方纷纷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很大程度上遏制了丧事大操大办、搞封建迷信的现象。
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近日在全国清明节工作视频会议上表示,要使“移风易俗、节约资源、优化环境、文明节俭”成为人民群众在殡葬活动中的主流价值。
一些专家还呼吁,不仅要引导农民婚丧嫁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城市同样更应大力提倡厚养薄葬以避免浪费,给传统文化礼仪创造一个纯洁的氛围。
作者:曹国厂程志良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