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大废品集散地面临拆迁 拾荒大军何去何从
2012年04月01日08:46
来源:中国新闻网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在北京,打一辆出租车,提到“东小口废品集散地”,司机们都知道,还会搭腔问“你是去收废铁呢?还是收废胶皮呢?”从2003年开始,这个废品集散地慢慢自发形成,但如今,它即将随着城市拆迁而消失了。
在北京,废品收购可以吸纳四分之一的垃圾。如今,集散地没了,是否意味着废品收购行业的衰落?每天400万吨的回收垃圾将何去何从?
在新北京的标志奥林匹克公园正北不足10公里的昌平区东小口镇东小口村,有着上千个废品回收点,2万多废品回收行业从业者在此谋生。这里到处堆着废旧物资,现在正面临着拆迁。来自河南的张春英和丈夫在临街的路北租了一间小院,收旧油毡,尽管五六天后就面临着搬迁,可是在张春英看来,她来北京12年了,已经习惯了做这行的游击式生存。
张春英:我哪去也不知道,就慢慢找呗。
张春英是东小口村2万多废品收购大军中的一员,这个自发形成的回收市场2003年初具规模,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吸纳北京四分之一可回收物品的“废品城”,除了大多数的商铺外,有的还自发形成了公司。来自河南光山县的老李和几位老乡在这里共同管理着一家物资回收中心,旗下就拥有60多家商铺。他透露,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也在搬迁的过程中自发地让市场变得正规起来。
老李:03年开始都没有形成规模,都是一些小商贩,那边一个院,那边一个院。最后我们租了一块地皮,我们有营业执照,24小时都有人管理,主要是防火,防煤气中毒的。
为了进一步向“正规军”发展,老李他们甚至成立了党支部和工会,他们还希望有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把个体执照换成市场执照,可是这一个目标始终没能实现。昌平区商务委再生资源科主管辖区废品回收市场,工作人员的回复彻底打碎了老李和同乡们的梦想。
记者:之后还会再建或者迁至……?
工作人员:现在就不知道了,他现在也不是合法的呀。
记者:办一个正规的,有消防许可,找哪去办?
工作人员:办不了,你现在连地方都没有,怎么办啊?将可能就是绿化用地或者是城市用地,没有回收的地。我认为这种集散地,什么手续都没有。开办回收市场、集散地得有一个回收市场的执照,现在只有公司的执照,算超范围经营,还算什么?
记者:他们就是想办一个回收市场的照。
工作人员:办不了,根本就不批。从06年,北京市就已经不给批回收市场的照了。
在环保人士眼里,北京废旧物资回收行业一直“难以正规”的原因和政策缺位有关。两年内多次调研北京市废旧物资回收的达尔问自然求知社研究员陈立雯说,北京废品回收行业末端,也就是社区回收部分相当发达,但是终端的回收和再生却差距不小,主要问题就在于他们无法拥有长久的土地使用权。
陈立雯:这个行业最怕是不稳定。今年在这干,明年这块地就不能用了,可能是农业、商业用地而不是市政设施用地。他在这两年刚刚稳定的时候,他就又搬走,他是完全不赚钱的。
如果能够把废旧回收市场作为市政基础设施,就像垃圾处理设施一样,土地使用能够持续使用20年、30年,我想这个环节不会产生造居住和生活在一起的情况。
资源回收市场被扩张的城市逐步“驱逐”到城市边缘,造成运输成本日益增加,让本来就不充盈的利润越摊越薄。陈立雯看到了东小口集散地萎缩后初见端倪的变化,担心不久的将来,我们将面临英国100年前的尴尬。
陈立雯:回想英国100年前也是这样的状况,利润越来越薄,慢慢就没有人做这个行业了。
如果城市循环经济链条崩断、城市静脉流通不畅,仅仅是老百姓积攒的废品没人花钱买,家家户户多拎出一袋垃圾扔掉这样简单么?北京市政府参事、国家环境特约监督员王维平用一组数字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王维平:北京市的垃圾产生量是600万吨,回收的废旧物资就有400万吨,如果要是没有这些人回收的话,也就是说北京市整个产生的垃圾量就是1000万吨,所以他们减少了垃圾,再生了资源。如果拾荒大军要消失了,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首先,我们垃圾处理费用就要翻一倍;第二,就是你回收处理上非常困难,冰箱、洗衣机,都很难处理,连垃圾车都上不去。那么,收运处理,那照样得有厂子啊,收运处理,你得建,你还得扶持它。从性质上来说还是要利益驱动,但是政府应当给一定意义的扶持,包括给地,包括办照,包括加强管理,也包括后续再加工、再制造产业的建设。
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万捷向提交了关于推动资源回收机再生产业发展的提案,直指中国废品回收的产业政策缺失。而“东小口废品集散地”的消失也正在提醒着我们,也许,更多的人都应该关注这个变废为宝的行业了。
(北京台记者刘畅)
作者:刘畅 (来源:中国广播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