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局势纷乱不止
国际关系专家解析动荡背后 大国博弈有玄机
主讲人简介:杨伯江,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中国委员会委员。
编者按
中东乱局不断发酵之际,叙利亚局势也陷入动荡,从3月中旬以来其局势越发云谲波诡。国际人士分析认为,正面临内外重压的叙利亚,其局势日趋复杂的背后有着大国更为复杂的博弈。中东问题的主线是什么?俄美等大国博弈究竟为何?大国战略中,中国应作怎样的应对和思考?这些问题都备受关注。
国际关系专家杨伯江日前在国际关系学院举办了一场名为《大国博弈的背后》的讲座,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1.开篇语
三大“火药桶”中东占其一
世界上有三大“火药桶”,一个是我们东北方向的朝鲜半岛,还有一个是欧洲的巴尔干,另外一个就是中东。
中东的主要成员从地理属性来讲是属于西亚国家,但是也包括一部分非洲国家,另外像土耳其的欧洲部分也囊括在内。
从地缘来说,中东是从地中海东部、南部,一直到波斯湾,处于欧亚大陆的心脏位置、欧亚非的接合部。你要理解它的地缘战略重要性,大概有三个数字可以说明问题,就是二、三、五——连接两洋、三洲、五海。五海就是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最多的。
中东问题三条主线
所谓中东问题,大概可以从三条主线来把握,一是阿以矛盾,二是宗教派别,三是大国战略。我们中国人过去了解中东问题,差不多都是从阿以矛盾了解的,但是随着对国际问题的逐渐深入,这早已不再是唯一的主线。
实际上中东的很多矛盾、摩擦甚至战争,在过去多少年,往往是由宗教派别的对立引发的,比如过去的两伊战争。在中东地区主要有两个国家是由什叶派掌权的,一个就是处在风口浪尖的叙利亚,还有一个是它的盟友伊朗。
当初两伊战争中伊拉克进攻伊朗,叙利亚是唯一一个替伊朗说话的国家,因为他们统治阶层的宗教派别是一样的。
大国战略中国仍需努力
第三条主线就是大国战略。一般中国人最近这几年才开始重视这个问题,这跟我们自身发展是相同步的一个过程,是与我们的利益、触角慢慢向中东地区拓展而出现的。
比如说几次中东战争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几乎都是欧洲国家的名字。像意大利,现在逐渐出局了,取而代之的是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国家开始进入。
大国目前分为两个阵营,一拨是美欧,再一拨是俄罗斯。中国这次选择了和俄
罗斯站在一起,于是就形成了两部分力量在抗衡。
但是从与当地各国的传统关系来说,中国还非常弱。包括对于叙利亚的影响力,我们和俄罗斯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我们是后来者。
2.博弈争什么?
美国:不用美元我不高兴
大国博弈,纵横捭阖,争的是什么?主要有以下四个问题,一个是秩序主导权,第二个是地缘战略利益,第三个是国际话语权,第四个是商业利益。
所谓商业利益还不单纯是一个贸易问题、石油稳定供给的问题,它甚至会影响到美欧的金融稳定,那就是石油美元。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开始,中东产油国积蓄了大量靠卖石油赚来的美元。这部分美元它在国内消耗不掉,所以就流入到国际上进行各种各样的投资,数额非常庞大,对于国际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稳定起着一个举足轻重的作用。
美国非常需要这些钱,而有的中东国家,比如像已经被干掉的卡扎菲领导下的利比亚,还有现在的叙利亚,总之这几个调皮捣蛋的,总是想要搞一点自己的东西。
比如,我们的石油贸易是不是不用美元来结算,我们用别的货币来结算,美国人就很不高兴,你用你的货币结算,美元还能流到我这儿来吗,我的财政亏空怎么弥补!这就导致了冲突。
从美国来看,相对于中国、俄罗斯等其他大国,它有一个完整的中东战略。我们知道在小布什时期,他在搞国际反恐战争的时候,制定所谓“大中东计划”,要让民主之风吹遍整个中东地区。
这里面还涉及一个“大中东计划”和“阿拉伯之春”的关系问题。二者有密切联系,但“阿拉伯之春”源自阿拉伯国家内部,是基于经济社会矛盾由内向外爆发出来的能量,要求实现民主变革。
但不幸的是,在今天这样一个时点上,二者重叠到了一起,从而造成了严重的震荡和冲突。
从美国角度来看,要推动这个计划,要加强在中东的地缘政治影响力,就要扫除障碍。而叙利亚,尽管不是美国最大的障碍,但它确实是一个障碍。
俄罗斯:无论如何要保叙利亚
从俄罗斯来说,它在中东的现实利益比中国要多得多。我们在叙利亚的利益还比不上在利比亚的多。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对外有大幅收缩,现在唯一在独联体地区之外的海外军事基地就在叙利亚。
叙利亚是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重要盟友,再往下是伊朗。
所以说叙利亚堪称俄罗斯中东战略的支点,它看叙利亚就跟美国看以色列差不多。
还有一个整体安全利益问题,俄罗斯有叙利亚这样一个盟友,就能确保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存在,就分散美欧在西线、南线对俄罗斯的压力。
否则的话如果叙利亚没有了,那么它的压力都会从北约边界正面压过来。所以无论如何它是要保叙利亚。
(下转A16版)
(上接A15版)
3.全面了解
阿盟兄弟为何“绝情”
对中国来说,叙利亚似乎离我们比较远一些,但实际上,我们对于中国在叙利亚、在这个地区的现实和潜在利益未必有非常全面的了解。
叙利亚问题首先不仅仅是叙利亚国内问题,而是涉及整个中东地缘政治问题。为什么这次阿盟会对叙利亚如此“绝情”,作为阿拉伯国家自己的组织,为什么对阿拉伯兄弟国家会有不盼它好的感觉?这里面有深层原因,而且是我们这些外人所不易察觉的。
第一个是把叙利亚推出去,来保护自己。根据日前的统计,阿盟22个国家当中已经有十几个国家开始出现街头抗议活动。
在战后的中东国家政治中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就是长期专制,缺乏民主。现在新一代成长起来,他们接受了欧美的教育,接触了外面的世界,纷纷要求进行民主变革,增加个人自由。
把矛头引到外面去,有利于他们自己平安度过“阿拉伯之春”的浪潮。这是一个转移矛盾的手法,为此只有让巴沙尔去遭罪。
第二个,就是跟宗教派别有关系。我们刚才说的在中东地区主流的是逊尼派,而像巴沙尔政权和伊朗领导层,他们属于什叶派。
第三个,是借打击巴沙尔来卸掉伊朗的一只胳膊。因为就这么两个什叶派领导的国家,中东国家普遍害怕伊朗,我整你整不了,就先把你的兄弟给废了,那么你的势力就削弱了。
第四个是考虑到与美欧特别是跟美国的关系。阿盟和美国的关系应该是比较微妙的,有讨好的成分,但也不完全是。
中国安理会上两次否决
所以首先叙利亚问题不仅仅是国内问题,如果出现动乱,那绝不仅仅是叙利亚问题。
站在中国的角度来讲,叙利亚是中东的叙利亚,但不仅仅是中东的叙利亚,也是中国周边的叙利亚。也就是说我们在叙利亚问题中有着重要的利益关系。
去年10月和今年2月,两次安理会决议案都被中国拦下了,有两次投否决票。大家知道从1971年重返联合国以来,中国在安理会使用否决权总共不到10次,而其中有两次就用在了叙利亚问题上。
4.自有逻辑
对叙利亚问题不悲观
不过,从大国博弈的角度看,我对叙利亚问题乃至伊朗问题的前景并不十分悲观。大国关系自有其逻辑。
去年10月、今年2月,大国曾经围绕叙利亚问题闹得很僵,但是最近情况有转机,包括俄罗斯曾放言要对叙利亚政府提供武器援助,最近也在往回收。这也反映出俄罗斯对这个问题的立场,也深深受到国内政治的影响。
在2月27日之前,俄罗斯从国内政治上需要在这个问题上显示强硬,但是此后,离3月4日选举日越来越近,当普京高票胜选、大局已定的时候,态度发生了变化。
在3月1日的时候,安理会发表了一个声明。安理会声明需要15个国家都要投票赞成才可以通过,5个常任理事国加10个非常任理事国。换句话说,3月1日的声明得以出台也就意味着俄罗斯、中国投了赞成票。
这个声明内容是什么?是对叙利亚人道主义现状表示深深的忧虑,呼吁大马士革、呼吁巴沙尔政权允许联合国负责人权问题的代表“无阻碍地进入”。他是去进行人道主义救援的,你不能不让他去。
决议案给了俄中台阶
我们可以看出来和今年2月还有去年10月阿盟和美欧提出两次决议案的内容相比,这次的内容是非常温和的、角度不同。没有提到军事介入的问题,没有提到政权更迭的问题,而是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切入。
这一点恐怕也是给了俄罗斯、中国一个台阶。既然是人道主义问题,我们就本着人道主义的立场予以放行。
利比亚、叙利亚的问题不仅仅是中东的问题,也是世界的问题,可能在美国的战略棋盘上,最终的目标不是叙利亚,而是伊朗。
如果说伊朗是一桌大餐的话,那么叙利亚就是一盘开胃小菜。所以作为俄罗斯、中国,我不能等你吃完了小菜,已经开始动大餐的时候再行动。那个时候我付出的成本就更大,就阻止不了你了。
经过前面利比亚的例子,相信俄罗斯、中国已经看得很清楚了。
但大国之间的对立不会直线型地加剧下去,总是斗争中有妥协甚至合作,围绕安理会决议、声明的博弈就说明了这一点。这涉及一个大国关系的逻辑问题。
整理/实习生张丽校园观察员闫芳
5.外交智慧
权益大国博弈的主题
我们面临这样一个周边形势,面临这样一个大国博弈的新局面,从时代进步的角度,我们强调冷战后国际政治与冷战时期的区别,但从现实斗争的角度,有一些是根本不变的。比如说大国争夺、大国博弈,你只能说竞争的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但是竞争围绕的主题和目标是永恒的,这就是权益。
过去是在一个相互隔绝的两个阵营之间相互争夺,以一种非合作的方式展开。今天更多的是合作中竞争,谋取较对手更大的权益。
在这样一个形势认识的基础上,关于上述问题还有与此相关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做一些思考,学以致用。
了解了这些问题,那么中国应该怎么办,这必然是我们考虑问题的一个归结点。
严肃中国外交的原则
应该看到,中国外交也包括安全政策,在过去这些年,特别是在2006年以后,有所作为的一面明显增强。我们在上世纪50年代制定了一系列外交原则、方针,包括互不干涉内政、不结盟等等,而现在形势有了很大变化。
外交是神圣的、严肃的、坚持原则的,同时,在执行过程中,又是灵活的、灵动的,不能把它教条化、机械化。而恰恰是从一些执行中的变化,可以看到中国外交与时俱进、有所作为的一面。有两个例子,分别发生在2006年和2007年。
2006年11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了关于朝鲜核试验问题的第1718号决议,决定制裁朝鲜。
中国驻联合国代表王光亚在表决后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朝鲜不顾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于本月9日进行了核试验这是非常严重的事态。
中国政府态度非常明确,坚决反对朝鲜进行核试验,朝鲜不仅违背了自己所作的国际承诺,也对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带来了复杂的影响,因此安理会采取行动是不可避免的。
智慧在赞成与反对之间
2007年1月12日,联合国安理会对美国和英国提交的有关制裁缅甸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中国和俄罗斯投了反对票,决议草案未获通过。其他国家包括南非、印尼等作为非常任理事国也投了反对票。
同样还是王光亚大使,在表决前作了解释性发言,提出缅甸问题本质上仍是一国的内政,缅甸国内局势并未对国际、地区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
这是缅甸所有直接邻国、东盟成员和绝大多数亚太地区国家的共识。
两次事情中国的应对不一样,一次是赞成制裁,一次是反对制裁。这里面度的把握在哪里?
我感觉区分“赞成”还是“反对”的这条线就划在一个地方:要看事情对地区局势、对国际社会的影响。所以,王光亚大使两次讲话当中有一个词“地区”反复出现。可见,制裁不制裁,要看问题的严重性和对形势的影响度,如果对地区和平与稳定造成了影响、对邻国造成了严重影响,那就要制裁,而不再是过去那样简单地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
6.思考应对
否决权今后会用得更频繁
缅甸问题,本质上仍是一国内政,缅甸国内局势并未对国际、地区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所以反对干涉。而如果你这个国内问题外溢出来冲击了地区和邻国,那就要干涉了。
从我们两次否决权用在叙利亚问题上的外交案例分析,从当今世界大量国别、地区问题的紧密相关性看,中国在安理会的否决权我相信今后会用得更频繁一些。
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是多少国家为之“奋斗终生”的目标,有的国家绞尽脑汁“争常”,最后还是不得其门而入。我们有这样的条件,干吗不以此合理合法地发挥应当发挥的大国作用,影响相关问题的解决。
把握视角统筹兼顾
2012年,世界四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将进行领导交接班,世界形势有很大变化,中国如何做才能更有效地维护和增进自身权益?
比如,关于叙利亚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伊朗问题。我们究竟要放到一个什么样的坐标系里看待,究竟要放到一个什么样的战略棋盘上来运筹、应对,好像不是特别明确。
总的看,我感觉应该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来把握,至少有几个点、几个维度需要统筹兼顾。一个是地缘战略,如何能够在中东巩固扩大存在感和影响力。
二是能源安全角度。这里面又涉及一个怎样应对伊核的问题。第三要和大国战略、大国外交的视角结合在一起。还有,要与中国对阿拉伯世界的关系这个视角结合起来。
再比如,中国的媒体、研究界,好像还不善于利用国际秩序主导者口中的“普世价值”来调动世人的神经,挑起话题,左右国际视线。
熟谙此道的欧美日
反过来看,美国、欧洲,包括日本是熟谙此道的,这和他们在国际竞技场上纵横捭阖的年头久、经验丰富有直接关系。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对中国PM2.5问题的渲染。民生问题,是他们今后对华“公共外交”的主题之一。实际上,看看对方的所作所为,违反“普世价值”的事实在太多了,虐囚、焚经、种族歧视、滥杀无辜,哪一件都足令天人共愤、群而伐之。
2012年注定是一个“战略年”。在这一年,值得冥思、参悟、掌握、提高的内容实在太多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