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莎内地无法继续低价模式 铺规模遇困进退两难
2012年04月02日19:05
来源: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北京4月2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天下公司》报道,第15届中国美妆产业创富论坛公布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化妆品市场销售额已突破2000亿元大关,市场规模跻身全球第三,每年保持15%的销售额增速。不过面对这块大蛋糕,港资化妆品连锁店,似乎对内地市场保持着审慎的态度。
这种审慎尤其表现在对国内化妆品市场的布局特点上,目前港资的两大品牌莎莎与卓悦虽已登陆内地市场,不过两者目前拥有的门店并不多。以莎莎为例,目前其在华东区15家店,华北区22家店,而华南区仅有3家。
莎莎品牌在化妆品零售市场声名显赫,莎莎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是亚洲区内具领导地位的化妆品零售集团,也是香港最大的化妆品代理商之一。在亚洲超过160间零售店及专柜,销售超过400个品牌产品。莎莎品牌久负盛名,其一站式化妆品专门店的概念,为顾客提供多元化的优质产品。
不过,进驻中国内地市场较早的莎莎国际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莎莎在2011年半年报披露,在中国内地,其营业额增长80.8%至1.85亿港元,但亏损额却达1970万港元,莎莎国际坦言,表现不及预期。
事实上,对于港资化妆品连锁巨头们而言,相比于消费者的倾向,它们在中国内地市场有着太多的不适应,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认为,成熟市场环境成长起来的莎莎,到了内地难免出现不适应,而选址困境也造成了雪上加霜。
王先庆:具体的原因我想主要有四条,第一点就是中国整个的化妆品市场高端的消费品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他们是在东南亚在香港是一个成熟市场条件下经营的,在成熟市场情况下经营的这些模式,他们的这种做法还不适应,第二个莎莎店目前在国内的选址尤其在广东不上不下,不是在主力消费者聚集的区,集中的场地和得到的区域在太高端的地方又租金太贵而现在选的地方又不是消费群居的地方,所以面临很尴尬的选址困境。
在香港,莎莎吸引客源的"第一招牌"无疑是低价,这也是莎莎与化妆品专柜竞争的绝招。但由于中国内地对进口化妆品征收多种税项,以高档护肤类化妆品为例,其消费税达30%,还有6.5%-10%的关税,以及17%的增值税。价格优势与香港本地的店面比起来已经消失殆尽。
与此同时,在卫生检疫标准上,进口化妆品必须在国内进行一年的卫生检疫,同时,由于卫生部颁发的卫生检疫号、中文标签是唯一的,且仅属于申请者所有,因此在此前已经进入中国内地的一线化妆品已经成为唯一拥有者,莎莎只能通过合作进行销售,最终导致货源、价格制定上的被动。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多数一线化妆品牌并不愿意与莎莎合作。莎莎和卓悦都面临着未能引入化妆品大牌的困境,而这种状况莎莎更为明显。莎莎在内地销售的品牌里,基本没有国际一线的化妆品牌,目前以美宝莲、欧莱雅、Za、露华浓等品牌为主。而卓悦提供的知名化妆品牌则更为有限,以欧莱雅、露得清、玉兰油、旁氏等价格不高的大众品牌为主。
在缺乏价格优势下,规模化无疑是这些化妆品连锁店的必由之路。不过,这些化妆品连锁店目前在内地仍未有一个能在规模上形成优势。分店越多亏损越大,规模化恰恰成了莎莎的双刃剑。
王先庆:第三个方面中国人口这么多,市场潜力巨大,它会使国际的化妆品品牌都会另外从战略上考虑,于是他就不一定跟他合作,从需求的角度讲国内的高端消费者如果想买迪奥、或者雅士兰黛,有很多它已经从香港或者从美国这些地方买了,或者说在国内的专卖店买。到二线这些购物场所去买的可能性就不大,第四个方面不同的大城市,两三个店三四店还不构成影响力,处于看上去很美,实际上很难见效。
王先庆对莎莎的发展转型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转换适合大陆发展阶段的模式;第二,店面选址进行调整;第三,在服务方式和品牌效应上,另想良方,培育自己的品牌或者与新品牌合作。
王先庆:第一在经营理念上和经营模式上要有所调整,不能再以过去在香港经营重新学习,通过大陆的化妆品市场经营战略模式。第二个在经营选址上应该多调整,中高端白领女性可能在豪华的商业街也可能在高端的大学楼盘社区里。第三个就是在服务方式和品牌效益上可能再另外想办法,因为过去依赖那些品牌现在不一定跟他合作了,自己打造自己的品牌,要么就重新找一个新的品牌合作。
化妆品行业人士、神秘卡米拉品牌公关杨红艳认为,莎莎在价格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可以走高端奢侈品销售路线同时加强服务。
杨红艳:现在像电子商务还有团购真的是非常的火爆,而且他们的价格比这些店面来的要便宜的多很多,而像这些连锁店他们相对来说有一点上下都不着边。莎莎也有一些比较贵的瑞士的产品,但价格或者是供销方面也都是非常高端,但是我觉得可能对于一些喜欢这种高端或者是奢侈对一些人来说,他们讲究的买到的是服务,而不是我去店面买东西,所以我个人的感受就是说如果经营高端或者是奢侈这一方面,在服务上应该有一些加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