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法医生涯,吴红岩勘验各类未知名尸体1600余具,他还通过搜集到的三万多份寻人启事,为553具无名死者找到亲人。
一则寻人启事确认腐尸身份
2011年6月26日,在杨家河汉水公园汉江边发现一具只穿一条三角裤的腐烂男尸。吴红岩检查发现,死者身高接近180cm,年纪大概在20岁左右,死亡已经一个月以上。
他找出了剪报信息,发现5月12日的一份寻人启事,称5月9日在古田一路附近,一名个子较高的男青年游泳溺水失踪。吴红岩当即与家属取得联系,请他们过来辨认。但是,由于尸体高度腐烂,家属不能确认。找来当时的泳伴,他们从死者的身高和泳裤推断,可能就是溺水身亡的青年。
后来经DNA鉴定,确定死者就是该失踪男青年。
法医收集了3万多份寻人启事
37岁的吴红岩毕业于同济医大法医系,戴着眼镜,有点儿书生气。很难把他和荒郊野外的尸体现场和殡仪馆验尸联系起来。
吴红岩介绍,水上分局辖区有长江汉江数百公里的水岸线,每年平均处理的遗体200多具,大都是无名死者,仅仅从遗体本身确认身份非常困难。
因此,吴红岩每天都要收集报纸上或群众报来的寻人启事,制作成剪贴本,用来查找死者的身份。
记者看到,在他的资料室内,堆了1米多高的剪贴本,吴红岩说里面有3万多个寻人启事。
他每天都会翻看剪贴本,找到亲人的启事就会画上勾,死者的样貌体型特征、身上的物件、信息等也都做了详细的记录。记者还发现,本报的《寻找》栏目,只要是寻找失踪者的稿件,都可以在上面找到剪报。
今年3月26日下午,在白沙洲大桥附近江中发现了一具男尸。死者牙齿基本掉光,年龄在60岁以上,左手关节处绑有一根铁丝连捆着裤腰带,铁丝又穿过一根水泥袋子,袋子里装着5块水泥砖,从现场来看,有点与凶手案相似,但吴红岩仔细勘察现场和对尸体进行检验,发现死者右手不受任何束缚,完全可以解掉这个沉重物的,没有外伤和剧烈挣扎反抗的迹象。吴红岩基本排除了这是一起刑事案件,初步判断是自杀。
死者的面部被泥浆紧紧覆盖了,无法辨认出相貌。但是,通过角膜的情况,吴红岩判断死者大概死于10天前,然后就去剪贴本里“捞人”。
吴红岩说:“别看寻人启事这么小小一块,其实每一个背后都包含着这个家庭或心酸、或唏嘘、或悲情,而每一个失踪者的背后也都承载着者他(她)的家人,在寻找过程中所无法体会的心碎和焦急。”
吴红岩正在翻看寻人启事为3月26日的无名逝者寻亲。
为逝者寻亲让生者慰藉
在信息核查上吴红岩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因为他觉得一点点错误就可能会给逝者的亲人的精神造成波动,他每次都会在与死者信息做好详细准确反复比对以后,才会通知死者亲属来现场辨认。“有一次就是因为面部的痣的位置的一点点小差别,让住在江夏的一位婆婆和她的儿子白跑了一趟,现在都还觉得很愧疚。从那以后对自己就更严格要求了。”
在跟记者交谈时,他可以把任何一张寻人启事贴在哪一本里、哪一页、哪个地方在一分钟之内迅速翻出来。
吴红岩说,他自己每个平凡的日子,都是别人一生中最不平凡最痛苦的时刻。因此,法医不是简单的解剖,而是一个特殊的"桥梁纽带",他竭尽所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帮助那些无名的死者,帮他们找家,死者为大,入土为安。
接触的生离死别、悲欢离合太多太多,吴红岩对人生的感悟也很简单,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活着,是最幸福的一件事。因为,每个人的生命,并不属于自己,是属于自己的亲人,他所做的这些,是让逝者安息,生者慰籍。
文/记者 万勤 实习生谢娟
通讯员 杨槐柳 杨飞
图/通讯员 杨飞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