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从史料搜集走向观点发表阶段
2012年04月04日20:40
来源:中国广播网
中新网南京4月4日电 (记者 朱晓颖)4日是清明节。上午,在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南京十余位史学家聚集在此,哀悼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75周年。南京大学教授张生认为,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已从史料搜集走向观点集中发表。同日,他主编的《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在宁首发。
中国大陆的南京大屠杀史学研究启动较晚,上世纪60年代在南京大学起步,80年代从建设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起初步展开,2000年以后形成规模。截至去年,耗时10年、分3批出版、长达78卷共4000万字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在南京出版齐全,成为南京大屠杀史学资料搜集的一个重要节点。
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王卫星表示,十年、二十年以前,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还处在表层研究状态,为反击右翼证明、证明、再证明,但历史仅仅证明是不够的,需要深入研究。
张生表示,在他的新书中,提出了系列自身观点。例如,日本把战争暴行作为一个战略使用,目的是摧毁中国人的抵抗意志,让中国人结束抵抗,赶紧投降,但是从结果上看是适得其反;大屠杀期间,当时在南京有20多个西方人,这些人在南京影响非常大,对当时的日军实际上形成了一种监督作用,中国老百姓对西方人依赖性很重;过去日本右翼经常说,杀掉俘虏是在日本人自己都吃不饱情况下的无奈之举,实际上当时南京是不缺粮的,粮食只是被日军人为地控制起来,不卖给平民;后期日本右翼的观点,多来自于东京审判中的被告和其辩护方的观点等等。
同时,张生还从一些新的角度审视南京大屠杀事件:大屠杀对南京水资源、空气质量、植被等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生活环境造成的破坏。
张生说:“南京大屠杀对南京空气、水、自然植被、社区人居等环境破坏得非常严重。拿水来举例,当时南京自来水不普及,老百姓主要靠喝水塘、井里的水,日本人杀了很多人以后,这些地方统统被污染掉了,所以老百姓只能喝泡着尸体的池塘的水,非常不卫生。如果不是当时在南京的西方人采取了一些防疫措施,完全可能爆发大规模的疫情。再比如说人居环境,过去南京规划得非常好,有一个"首都计划",但是日本人来了以后,基本上把这些现代化建筑基本上都烧掉了,商业建筑也烧掉了,所以老百姓必须重新建,在那样困苦的环境下也不能建什么像样的房子……”
记者了解到,继《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作为专题研究出版后,今年下半年,100多万字的《南京大屠杀全史》也将出版,这是继《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史料集原始证据后、代表南京史学家观点的系列书籍。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