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贝鲁特4月4日电(记者刘顺报道员蒋碧)4月4日是“国际提高地雷意识和协助地雷行动日”。日前,记者随中国第九批赴黎巴嫩维和工兵营扫雷连官兵参加了一次扫雷行动,近距离感受了扫雷官兵为维护世界和平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黎巴嫩和以色列120公里长的临时边境“蓝线”上,黎以双方先后设置了1100多个雷场,埋设地雷33种近50万枚。经长年雨水冲刷、地形变化和以色列施工时的机械破坏,地雷的埋设深度、位置都发生了较大偏移。在这一地区扫排雷如同在刀尖上舞蹈,被称作是“用生命换和平”。自2006年赴黎参与维和行动以来,中国维和官兵清排雷场面积3.2万平方米,发现销毁各种地雷700余枚,作业量占联合国驻黎巴嫩南部临时部队(联黎部队)12支扫雷队总作业量的一半,并创下“零隐患、零事故、零伤亡”的“奇迹”。
早晨6点,扫雷连的官兵准时起床。出发前,负责营区警戒防卫的第四小组和上雷场的战友们互相拥抱,加油鼓劲。这是中国扫雷队传承了5年的一个仪式,因为每一次出发都有可能是战友最后一次站在这个队伍当中,所以官兵们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对战友的祝福。
6点30分,记者跟随车队驶出了营区。通往“蓝线”的道路破旧不堪,车辆在坑坑洼洼的路上颠簸,让人感觉胃里翻江倒海。一路上,破落的废墟、民宅上的弹孔随处可见,记录着战争给这个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创伤。到达“蓝线”,已是8点20分。
踏进雷场,通道内零星散落着一些黄色的木桩,这是已排除地雷的位置。通道外的草丛中,一些地雷裸露在地面上。连长告诉记者,这是一个“破坏性”的雷场,地雷埋设的年代久远加上位置发生了很大的偏移,地雷状态极不稳定,必须采用全面挖掘的方式进行清排。要进行全面挖掘,必须双膝跪地,用类似考古式的姿势在2米宽的通道上向下挖掘20厘米。厚重的玻璃面罩通气性很差,加上刺眼的阳光,跪在地上不一会儿就头昏脑胀。
当全面挖掘的作业手经过2次轮换后,已是中午了。午饭是前一天晚上领到的一些蔬菜、冻肉和大米。官兵们自己动手,用简易的工具和柴火烧菜做饭,虽然简单,但官兵们还是吃得津津有味。
饭后,战士们继续前行。连长带大家前往另一个作业点位AP277。这个点位在巡境公路旁,距离作业通道不到100米的地方,就是以色列的技术围栏。
官兵们在作业点挂上了五星红旗。扫雷作业手孙吉华说:“在以色列技术围栏旁工作很危险,稍不注意就可能遭到他们的攻击,我们挂起国旗后,他们就知道我们是中国人,就不会攻击我们”。
整个作业过程中,以色列的巡境飞机一直在上空盘旋,直到我们离开作业通道才离去。
回到控制点,连长开始归整作业数据,此时,紧急情况发生了。
“连长、连长,3号点位发现地雷,3号点位发现地雷”,对讲机传来报告声。连长下令:“立即停止作业,作业手退出作业通道”。
3号点位发现的是一个防步兵地雷群,在不到一平方米的范围内分布着4枚以色列4号防步兵地雷,相当于约800克TNT当量。
按照联合国扫雷标准作业程序规定,一旦发现地雷,不能进行排除,只能就地爆破销毁。而4颗地雷同时爆破的威力,就可能会对以色列技术围栏造成影响,引发国际争端。经过商议,连长决定向联黎部队司令部联合作战中心报告,通过他们与以方沟通。同时,3名扫雷老手开始准备器材。
4颗地雷如此密集,作业过程中稍有不慎,哪怕仅仅是扫扫雷边的土都有可能将其触爆。30分钟后,联合作战中心回复说可以实施爆破。
起爆倒计时开始!5-4-3-2-1,起爆!
危险被成功解除,扫雷连的官兵也结束了一天的工作,驱车回营。
作者:刘顺员蒋碧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