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引发强烈共鸣
阻止谣言传播 人人有责
本报讯 记者 刘昕璐 《人民日报》近日连续刊发两篇评论员文章《集中精力把两会精神贯彻好》、《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
“要想辨谣识谣,关键在于树立坚定的信仰和正确的价值观,特别是对于正处在思想‘发育期’的青年人来说,社会必须更多地进行引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各类文化形态和教育方式中,通过社交网络、微博等新媒体载体引领青年思想。”长期从事团青工作的上海师范大学团委副书记徐露隽如是说道。他认为,除此之外,青年人自身也要主动地接受先进理论和文化的教育,用理想信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在行动中践行上海城市精神,这样就能做到对各种谣言的辨别和判断,在思想上产生“免疫力”和“抵抗力”。
复旦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大四学生杨诗哲认为,大学生作为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更应该客观理性地看待周遭事物,不能被煽动性的言语轻易地把自己的情绪带到极端,从而作出非理性的判断。“我们要带着学理的、学术的、逻辑的眼光予以辨谣识谣。”在杨诗哲看来,许多谣言的“爆发”,也不符合一般传播学规律,用表面的“真相”掩盖着其背后虚假的、险恶的意图。“我们也希望看到职能部门对一些谣言的及时辟谣,在信息主动披露上能有更开放的姿态。”
市人大代表厉明对近日少数网站因造谣传谣被依法关闭、个别在网上编造谣言的不法分子被依法拘留印象深刻,他认为这顺应民意,赢得民心。他期待,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尤其是某些敏感时期,对于网络、微博“观点”的把控应特别予以加强和关注。“对于谣言的散布者、制造者一定要予以严惩,而主渠道的辟谣通道则需畅通。”
一位母亲则坦率地说:“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我时常感到不安,我该如何向她解释,在她即将进入的网络社会,社会道德规范正在遭到践踏。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侮辱诽谤他人、侵犯他人隐私、用谣言混淆视听,正在成为常态。”她认为,某些网站毫无社会责任感,片面追求点击量和经济效益,容忍、鼓励,甚至制造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的行为应该受到严惩。“而对于我们普通网民而言,自觉阻止谣言传播,阻止网络暴力泛滥,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对下一代的承诺。”
许多网民也就此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少网民认为“加强自身学识才能看清世界”。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