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寅源和秦绍楹父子俩
再过几天,西园墙角那株140多年的牡丹花就又要开放了。87岁的秦寅源手拄拐杖,站在院子里的那口明代古井旁,若有所思。在四围一片拆迁后的瓦砾中间,他留守的这所祖宅还顽强地保存了相对完整的江南民居形态。只是和周边林立的高楼以及政府推倒新建好的房屋相比,最早建于1864年的这两进平房明显有些破败。
不过,这一状况将很快得以改观今年2月,秦寅源收到了来自江苏省和无锡市文物部门的批复,由他个人出资修缮祖屋的方案已获通过。“施工图3月底就能做好了,报批备案后即可动工。”据悉,此举在江苏尚属首例,初步估算大约需要费用约70万元。
为什么要个人出巨资来修缮已被列入省级文物的祖屋?历史街区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保护?透视小娄巷秦家祖屋修缮的纷争,其实是城市发展进程中如何留存文化记忆的种种角力。
历史街区中的 秦氏祖宅 昔日辉煌小娄巷 从新生路东侧工地围墙后一条极易被忽略的豁口侧身进入,小娄巷猝然出现在眼前。西面是热火朝天修建中的苏宁广场、北面是正在紧张施工的二号线地铁,清晨雨后的小巷,狭长、幽静、寂寥。一堆草绳捆绑的方砖堆在墙角,旁边有两块石碑,一块标识了其“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的身份,一块对其历史进行了简单介绍:
“小娄巷,位于无锡老城区之中,东为苏家弄,南临崇宁路,西邻新生路,北靠福田巷。该巷始建于宋,盛于明清。这里历来是无锡谈氏、秦氏等名门望族的世居之地,进士举人迭出,名人众多。现在尚存北面和南面的东半部,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仍保留着大片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建筑及构件、遗址和碑刻,历史风貌十分浓厚。”
据史料记载,自南宋以来,小娄巷先后培育出了1位状元、11位进士、15位举人和近80名秀才,可谓“人杰地灵”。 为彰显谈氏功绩,明清地方官先后为小娄巷建树了绣衣坊、钟秀坊、毓秀坊、进士第坊等9座牌坊。谈氏家族衰落后,与谈家有多代姻亲关系的秦氏继而代之。
太平天国时期,小娄巷大多数房屋毁于战乱,而今街区内的老旧建筑基本为那以后陆续重建。解放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尽管开发商修建的住宅小区、机关单位的行政大楼侵蚀了小娄巷东侧、南侧的地界,但它依然保存了一些独立完整的院落及相对完好的空间格局。文物专家对其的评价是“无锡城区现存历史最久、面积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巷弄之一”。
历史街区保卫战 小娄巷50号,可谓其中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民宅。沿一条逼仄幽暗的小弄堂往北,贯通整个7进的院子将近百米,这在整个无锡都很罕见。其中第三、第四进,则是秦寅源一直居住的“福寿堂”。
谈起秦家的历史,秦寅源的儿子秦绍楹一脸自豪。小娄巷秦氏为宋代著名婉约派词人秦观后裔,明末清初以来,秦氏族人“一门三探花”,渐成江南一大望族。近代如从福寿堂元勋、广收秦氏家族文化的秦焕算起,第二代有法律名家秦堃培、经史名家秦复培、主持地方公益的秦谦培、商务中华世界书局编辑秦同培、现代照相制版人秦履培;第三代有不畏权势的国学大师秦毓钧、光复无锡的民主革命家秦毓鎏;第四代有《申报》译政和世界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编辑秦燮源、爱国才女秦森源、民间文史学者秦寅源、建筑学家秦麟源等等……
秦绍楹说,他们是锡山秦氏最著名的“河上秦”,祖上世居在六箭河一带,除了现在的崇宁路两岸外,南到镇巷、中市桥巷、欢喜巷、岸桥弄,北到县下塘一带。但如今秦氏在城中完整的古宅只有小娄巷46号“修俭堂”和50号“福寿堂”。即便是这两所古宅,它们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命运,也只能用“幸存”来概括。
1997年,一家房地产商提出要对小娄巷进行改造开发。这让对小娄巷有深厚感情的谈、秦两族担心世居之所将遭破坏,于是6位老人秦寅源、谈景清、谈汗人、秦民权、秦山乐、谈兴宝就开始奔走收集小娄巷历史资料,欲申请小娄巷为文物保护单位。
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主任阮仪三、无锡市文化局副局长顾文璧等13位规划、文物专家的支持和认定后,2002年10月,“小娄巷”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包括小娄巷50号在内的25个门牌号的现存古建筑。
但小娄巷地处城区核心的优越位置、杂居混乱的破败景观,还是让政府部门下定决心要对其进行改造。2008年底,小娄巷所在的崇安区政府决定利用其古朴的建筑风格将这里打造成“慢生活体验区”。2009年初完成规划设计,计划投资三至四亿人民币,到2010年底完成对小娄巷的整体修复。
2008年年底到2009年上半年,无锡市建设局陆续向小娄巷居民送达《房屋拆迁补偿安置裁决书》,要求270余户居民15日内迁出小娄巷。部分居民向江苏省建设厅申请行政复议,2009年8月,撤销了无锡市规划局核发的有关小娄巷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9月3日,再次撤销了无锡市建设局对小娄巷的房屋拆迁许可证。
不过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工程并未停止。来自崇安区的官方消息称,2012年预计主体工程全部竣工。在现实考量下,急于改善住房条件、愿意接受安置的大多数居民选择了领取拆迁补偿款,陆续离开了小娄巷。那些未列入文物的房屋,则被推倒等待重建。到目前为止,小娄巷尚有7户居民没有迁出。
为什么要自己修缮祖宅 走进有百余年历史的“福寿堂”,除了屋内添置的一些家用电器稍觉现代外,古旧的气息十分浓郁。山墙上斑驳的水渍、木器经年的烟火色,无不显现出岁月久远的印记。
最初有意由政府修复 秦绍楹坦言,“福寿堂”虽然大体结构保存完整,但“外观相形破败”,的确需要一次大修。在上报给文物部门的方案里,此次修缮整治的原则是“维护构架,揭顶修理”。
据秦绍楹介绍,“福寿堂”自1864年建造第四进和祠堂、1877年建造第三进以来,尽管历年有维护保养,但全面的综合性的修理没有实施;1937年11月,日军飞机空袭炸毁“福寿堂”西边落第四进平屋二间和第三进西边间。日军占领无锡后,将第三进部分门窗拆除烤火;1997年受北面“佳福大厦”打桩施工影响,封火山墙倒塌或倾侧,部分墙面开裂;2010年原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大楼部分爆破拆除和苏宁广场地下基坑建设,几次爆破拆除支架的作业均影响了相距百米的小娄巷50号。
秦绍楹表示,包括“福寿堂”在内的小娄巷一系列古建筑被列为省级文物以及后来崇安区政府提出改造计划后,他的父亲秦寅源最初是有“让出祖宅由政府修复”的意思的,并且做好了相应的准备。为了清理十代人积累下来的文物、古籍,秦寅源不顾年老体弱在家里顶着高温,将他所关心的图书打包整理。2009年7月14日,秦寅源将包括最早版本且是孤本的《红楼梦》人物图咏、秦氏文献等资料无偿捐给了无锡档案馆,当天即心力交瘁猝发脑梗塞。
但随后了解的事情,让秦寅源和秦绍楹彻底打消了将祖宅交给“不讲文物政策”的施工方的念头。
心存疑虑担心商业开发 秦绍楹获得的一份规划图显示,将来小娄巷街区除了几处文保建筑予以保留外,将在新修的建筑里开辟茶室、餐厅、KTV、音乐酒吧等。
早在2009年3月份关于小娄巷开发的一次听证会上,也有居民担忧质疑:所谓的保护性修复,会不会是把原住民赶走取得土地使用权,然后再建造假古董、假文物搞商业开发?
这样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与小娄巷一路之隔的文渊坊在2000年启动“保护性修复”,历时5年,共搬迁了300多户居民,目前该处仍有7处文物保护单位。记者在文渊坊周边看到,临街基本是店面,里面还开有一家叫“滋身堂”的茶楼。即便是修复好的佚园(秦毓鎏建于民国初年的故宅花园),秦寅源也认为好几处景致的修改与原貌不符。
秦绍楹提及,2004年,秦氏宗亲曾表示愿意出资5000万,将小娄巷内的秦家旧宅集体修缮,但未获崇安区的许可。他认为,遭拒是因为这么做“不会给相关部门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
准备怎么修缮祖宅? 找到法律依据决定自修 秦绍楹正是在2009年3月份的那次听证会上意识到,要想完好地留住“福寿堂”,必须赶在整体搬迁推进之前,取得与政府同等的修缮主体资格。他从《文物保护法》中找到了法律依据。该法第21条规定:“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所有人负责修缮、保养”。他和父亲商议,决定自己出资来修。
2009年6月,秦寅源向江苏省文物局提交了《关于修缮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小娄巷50号行政许可的申请》。当年7月31日,省文物局复函同意。
2010年7月,无锡市文化遗产局也发函给秦寅源,由他委托具有文物保护勘察设计资质的单位,编制修缮设计方案,并将方案报市局转呈省文物局审批。
接下来的进展并不顺利。为了弄清房屋该怎么样修缮,秦家在向相关方索要批复文件及维修方案时,被告知不能提供,并且提出修理费要300万元,还是让政府统一修复。
“倒不是我们出不起这笔钱,而是秦家历代文人、低调淡泊,因此对房屋的要求是遵循"聊蔽风雨、不雕不饰"的祖训。我们要做的是美容,而不是整容。”秦绍楹说。
修缮方案获省文物局批准 按照无锡市文化遗产局的回函,秦绍楹开始寻找具有资质的单位做勘察设计。部分单位“婉拒”,最终苏州蒯祥古建园林设计有限公司接受了委托。在对“福寿堂”进行实地勘察后,他们根据家族史料和无锡地区古建筑特征,分析辨明原有建筑布局形式和空间条件,编制了修缮整治方案。秦说,这笔费用为3万元。
勘察显示,房屋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维修面积为250平方米。方案具体到了地面、木构架、椽望、屋面、墙体、门窗、室外地坪等各个细部,经费概算是65万元。根据秦绍楹的想法,修缮整治后,将把第三进的部分房屋用来展示秦氏家族的历史文化,第四进仍作为生活起居之用,最大限度保护主体原状。
2011年12月,秦绍楹将最终修改确定的修缮方案上报给无锡市文保部门。2012年2月1日,江苏省文物局下文表示原则同意该方案,并提出了防治白蚁、细化照明线路、布设排水管网等意见。2月12日,无锡市文化遗产局也批复要秦按省文物局批复进一步修改完善设计方案,组织编制施工图,报市文化遗产局审核同意后组织施工。秦绍楹说,他相信自己修缮后的祖宅是真正的“原汁原味”,并欢迎爱好无锡民居的游客前去参观。
对话杨建民(无锡市文化遗产局局长) 产权人自担修缮 是最好的方式 记者:如何看待非国有文物的维修问题?
答:作为文物管理部门,文物保护人人有责。政府承担维修责任,应该给予鼓励。对于个人来讲,愿意修也应给予支持和关注。如果小娄巷的居民都像秦寅源先生这样,就不存在要求政府出来修缮了。作为文物的产权人和使用者,首先要爱护文物,要承担日常的维护。即使不是文物,也要保护自己的财产,一般的公寓还要交纳大修基金对吧?这不是道义,而是文物法的要求。文物的产权人有能力修而不修,政府可以采取强制修,钱由你来出。但如果你确实没有能力,则可以提出申请,政府给予帮助。
记者:如何看待保护文物和改善居住条件的矛盾?
答:小娄巷被列入省级文保单位之后,我们的压力很大,最提心吊胆的就是火灾。里面居民用的是明火,现在禁止使用了。还有的3开间住5户,炉灶在里面,外边还临时搭一个,万一有一个火星,就会火烧连营,我们也逃不了干系。
每次我们去小娄巷老百姓都骂骂咧咧,说都是因为你们把它列为文保单位,让我们的生活改善不了。我们也一直向上面反映,后来政府来承担保护责任,这在全国也是少有的。当然也有些居民不太理解。我要讲的是,政府以实施文物保护项目立项,而不是商业开发,这是定性;土地采取的是划拨不是拍卖,这是从源头杜绝;三是维修方案经过审批,不是领导一拍脑子决定。这三个前提到位,基本不会出差错。
记者:你觉得为什么会出现不被理解的情况?
答:我觉得这里面主要是理念问题。偏差在于,原来有居民认为我家是文物,就应该国家给我修,到最后才提出自己来修。如果早就提出,我们就支持。而且我们在市里开协调会也提出来,这种方式最好。没有能力自己修,政府负责安置;有能力的给予支持,还有补贴,但这个理念大家接受不了。政府把公共设施弄好,居民有些实在不能解决的,比如大杂院,通过置换,疏散一点。后来发生很多矛盾,大家也存在沟通理解上的问题。本来无锡4个街区都准备采取这样的方式,不是说一定要赶你走。
还有个现行政策的问题。因为作为文物的房子没有具体价值的衡量标准,现在一般参照城市拆迁的评估。但在具体执行中,房子的经济价值和文物价值就混在一起了,你说文物该值多少?政府没有这方面的规定。我们现在碰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有一位名人后裔,死活不搬,说我这是明代的房子,一年该多少钱,你算算值多少?这个就恐怖了。房子很大,他自己又没有能力修,最后还是政府出钱完成修缮,但条件是有人来参观,你要给人开门。
还有第三个矛盾。作为传统民居,居住者不希望打扰,保留个人隐私。当然政府不要把每个文物保护单位都变成旅游地,但对原住民来说,也需要有开放的理念和心态。
记者:为什么改造进程推进得很缓慢?是政府和居民难以达成共识吗?
答:小娄巷是一个残破的街区,本身占地面积1.19公顷,就这一点还差点没留住,这是上个世纪城市开发过程中造成的,周边都是商圈,后来硬性把这一点保留下来。政府投入大概近10个亿,争取今年完工,但我估计完不成。不能急,修缮本身很慢,能保留的、该拆除的、采取什么方式都要慎重考虑,它不像空地上搞土建,一蹴而就。一些表面看上去好的建筑,揭顶一看,一塌糊涂,要修又得走程序,研究会诊,所以工期拖得很长。
第二,对当地老百姓来说,大家的利益、观念都不同,众口难调,所以只能尊重大部分人的意愿。个别居民由于种种原因,比如热爱祖宅,要呆在里面我们也支持,但是手续也要办。本人有意愿、有能力,提出自己修缮,我们可以给予一定的帮助,比如组织论证、技术指导、协调与区政府的关系、提供一些前期我们所做的资料等。
记者:历史街区的保护有哪些模式?
答:主要有3种。一是原住民的保护要达到两个标准,即保留传统的建筑肌理和居住结构,二是保留传统的社会形态,如邻里关系、社区组织等。相对来讲,它要有自己的独立空间,而不是现在的大杂院状态。像秦先生一家有400个平方米,不存在杂居,条件当然很不错。但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原住民一户人挤在十几平方米里;要么就是把房子租出去,而租户并不珍惜临时居住的环境。因此需要有经济实力、真心喜欢这样的居住环境、愿意投入改造的人来,否则本身具有文化内涵的街区看上去显得很脏很落后。有兄弟城市探索了一种模式,即政府作为中介,先收购进行维护,建好基础设施,出让给有能力、愿意居住的人,但目前我们在法律上跳不过去这道槛,因为文物是不可买卖的。
第二种就是政府承担保护责任,出资金维修,解决改善当地居民的居住条件。无锡现在就是这样做的。
第三种就是上个世纪流行的拍卖土地给开发商,仅仅保留一两个点,历史风貌全改变了。现在还能这样做吗?不能!何况目前政府也有财政实力,拿出几个亿来做文物保护怎么就不行了?
记者:你觉得目前社会对文物保护的意识足够了吗?
答:我认为现在还处于一个过渡阶段。上个世纪为了提高生活水准,过所谓的现代化生活,修道路、建高楼,这个阶段存在毁坏文物的现象。现在经济发达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文化消费了。比如到乡村,就要看宁静、典雅、质朴的风味,到处是人就不对了。现在还是有点急功近利,觉得花了那么多钱怎么还冷冷清清的?管理者有压力,社会也有批评。但我相信随着经济发展、人的素质提高,会反过来追求这个东西,而不是去看热闹。 (来源:北京青年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