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弘
近日,由东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樊和平主持的《中国伦理道德报告》《中国大众意识形态报告》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爱、诚信、责任、正义、宽容成为“新五常”,“第一个、第二个勉强可以说与传统相辅相成以外,其他三个都是现代性的。而“新五伦”为父子、夫妇、兄弟姐妹、同事或同学、朋友,传统五伦中只有一伦即君臣或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新五伦”改变为同事或同学的关系,而夫妻关系则提升了。”
“爱”成新五常之首 这两个报告的抽样调查范围为江苏、广东、广西、新疆,还涉及到江西等其他省市。据樊和平介绍,调查项目共有三种形式,一个是问卷调查,一个是座谈会,一个是个别访谈。调查问卷涉及到近2万人。
该调查称,传统中国社会的基德或母德是仁、义、礼、智、信“五常”,它们形成一个有机的德性体系,并与中国传统文明的经济社会状况构成一个有机的文化生态。此次调查显示,现代中国社会得到最大认同的五种德目依次是:爱78.2%,诚信72.0%,责任69.4%,正义52.0%,宽容47.8%。五者之中,除爱、诚信在基本内容方面与“仁”和“信”可以相通相接,其余三个德目都具有明显的现代社会和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特征;而且,即便是“爱”与“诚信”两个德目,其文化内涵及其在德性体系中的地位也已发生重大变化。
“新五伦”中“夫妇”地位上升 传统伦理以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妇的“五伦”为范型,以“人伦本于天伦”的原理为伦理规律,其客观基础是家国一体、由家及国的文明路径和社会结构。总课题组综合调查的结果显示,新五伦的排序是:父子93.8%,夫妇78.4%,兄弟姐妹63.5%,同事或同学47.1%,朋友43.5%。当今中国社会关于个人—家庭—国家关系的主流观念,是认为家庭、国家高于个人,这类选择占总数的65.2%,分歧在于,其中27.5%认为国家高于家庭,17.5%认同家庭高于国家,但也有14.6%和5.6%分别认为家庭与国家都是一种契约关系或个人的手段,可以因个人需要淡化或解除,两项总和超过20.0%。
课题组认为,各个接受调查的群体在伦理关系虽未形成完全一致的“新五伦”,但其元素和结构却大致相似,表现的共同特点是:(1)社会、国家高于个人的伦理价值取向,它表明,“从实体出发”的“伦”的传统依然存在,个体主义并未成为主流;(2)家庭关系仍是伦理关系的基础和重心,与传统五伦一样,夫妻、父子、兄弟姐妹五者有其三;(3)社会关系包括上下级、同事、朋友关系,具有重要地位。说明当今我国伦理关系既强烈地保持了家庭本位的传统,又具有现代市民社会的元素和特质。
学者观点 樊和平(报告主持人): 新五常取代旧五常,既是应对社会问题的要求,具有某种矫正性,更彰显一种新的人生智慧,是民族精神的时代发展。所以,这五种德性能否成为“新五常”,还需要进行哲学反思和文化批判,并经受历史检验,因为它某种程度上只是“共识”,而现实的未必就是合理的。
任剑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所谓“新五常”与“旧五常”的区分,只是从基本伦理价值的时代具体内涵上着眼的划分。实际上,“新五常”与“旧五常”具有实质结构上的一致性:仁与爱、信与诚信的同构性毋庸赘述。而责任与智、正义与义、宽容与礼也有着一种精神的对应性。当然,“新五常”与“旧五常”之间的时代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新五常”更着重制度导向,而“旧五常”偏重的是主体的道德决断。但只要将“旧五常”的道德决断,展开为一种现代宪政民主制度,那么它就转换为了“新五常”的价值选择与制度诉求。
秋风(学者): 圣贤所说的五常就是五常,常者,永恒也,常道也。只要人还是人,这些就是永恒的。仁义礼智信是五种永恒的美德,不可能在古代是美德,到了现代,五常的纲目就发生重大变化,或者次序发生重大变化。 (来源:新京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