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城商行IPO(新股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的声音不断
成都银行向媒体透露已正式向中国证监会递交IPO申请,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开发行不超过8亿股人民币普通股(A股),募集资金将用于补充资本金;
来自中国银监会的消息称,银监会已原则同意贵阳银行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发行规模不超过5亿股,预计融资规模为20亿元左右;
上海银行则公开表态,其A股上市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同时该银行也正研究探索海外上市的可行性。
继今年2月初,证监会首次公开了14家排队IPO的城商行及农商行名单后,一则又一则与城商行IPO相关的消息密集出炉。这是否意味着新一轮城商行IPO步伐渐行渐近?
上市冲动 2007年下半年,沪深股市迎来首批三家城商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北京银行。但“热闹”过后,近5年时间里,再也没有城商行IPO的声音。
直至今年2月初,证监会首次公开发布“发行股票申报企业基本信息情况表”,在500多家待上市企业名单中,包括盛京银行、大连银行、江苏银行、上海银行、东莞银行等在内的14家拟IPO的城商行和农商行备受瞩目。名单一经亮相,这些城商行的上市冲动似乎再也难以抑制,紧锣密鼓筹备IPO成了“热门”的事儿。就连本不在14家排队IPO城商行名单之列的成都银行,也赶在这波热潮里向证监会递交了申请。
城商行的上市冲动从何而来?资金紧张是最主要原因。
经过2009年和2010年两年的大举异地扩张,多家城商行的资金开始捉襟见肘。据业内人士透露,2009年,银监会放宽了城商行分支机构设立门槛,城商行规模扩张提速。2010年,62家城商行跨区域设立103家异地分支机构,当年城商行整体资产规模增长近四成,增速为银行业平均水平的两倍。城商行如此“大跃进”,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资产质量下降,经营风险上升。去年4月,管理层最终叫停了城商行的扩张。
扩张的代价,就是资本金的消耗。为了补充资本金,2011年,城商行在上市闸门尚未打开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增资扩股、发行次级债等缓解资本“饥渴”,当年共有16家城商行加入次级债融资大军,其中仅12月份就有8家,而2010年全年发行次级债的银行仅有6家。由于次级债的大量发行,造成融资成本显著上升。去年5月底,成都银行发行24亿元10年期次级债,票面利率高达7%。这意味着成都银行年付息将高达1.68亿元,以公布的2010年净利润为参考,年付息将占净利润10%左右,负债成本高昂。
除了资金需求,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北京银行三家城商行在IPO上市之后的快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着更多城商行渴求上市的神经。2007年上市当年,三家城商行均实现了50%以上的净利润增幅。得益于上市带来的相对充足的资本金,三家城商行在接下来的扩张潮中也占得先机。以南京银行为例,上市短短两年间,资产规模扩张了近1倍。
真实动机 很多抛出IPO计划的城商行,均明确表示,IPO募集资金将用于补充资本金。不过,上市“圈钱”仍是手段,关键在于圈了钱,补充了资本金之后,城商行能获得怎样的发展,又能为市场带来怎样的惊喜?
被监管部门定义为“第三梯队”的城商行,其主要角色定位于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尤其是在小微企业融资方面,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任务。随着国家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聚焦,城商行获得了中小企业信贷政策的倾斜,因而城商行已经成为支持中小企业的主力。数据显示,城商行小企业贷款占整个银行业系统小企业贷款的15%,远高于其贷款份额占银行业贷款份额的8.4%,这表明城商行的小企业贷款比重显著高于股份行和国有行。
但贷款的迅猛增长,必然对城商行的资本充足率造成一定压力。去年,有关部门又叫停了城商行异地扩张,通过异地“取水”的道路目前仍然封闭。如此一来,通过上市获得融资就成为“蓄水”的主渠道。有机构测算,今明两年银行业总资本缺口可能超过5000亿元,而目前10多家城商行上市融资的总规模将超过500亿元。
然而,目前城商行资本充足率超过13%,高出监管要求3个百分点。人们不免质疑,资本充足的城商行,其上市就是为了扩张做大,“一口吃成胖子”。事实上,监管部门并不希望上市融资成为城商行盲目做大的渠道,他们的期望在于让城商行将所募资金用以补充自身实力,以便“腾出”更多资金支持地方经济,更关注于中小企业融资。监管部门认为,补充城商行资本将促进城商行在服务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的一份报告也认为,资本市场难以直接为小型企业、微型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但通过吸纳城商行上市,可以间接支持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并收到“以点带面”的成效。
但市场的疑问接踵而来:一旦城商行上市拿到了钱,会不会重走银行“做大-上市-融资-再做大”的老路,而把上市之初“扶持中小企业”的承诺置于脑后?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也提醒,如果仅仅把资本市场当成融资通道、套现工具,就不能实现银行上市的真正目的。有关专家指出,城商行上市必须辅以政策引导和约束,使其能够按照监管部门预设的“扩大中小企业融资覆盖力度”、“取之于股民,用之于小微”的道路前行。否则,“动机不纯”的城商行上市热情,只会加重市场的担忧。
何时开闸 上市筹备紧锣密鼓,新一轮城商行IPO,是否真的到了开闸时?
银监会自然是希望尽快给城商行上市“开口”。就在前不久,银监会在其网站公开发布消息称,同意贵阳银行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银监会的批准,正是城商行向证监会递交申请的先决条件。也就是说,包括贵阳银行在内的14家已经向证监会递交上市申请的城商行及农商行,都是有银监会在背后支持的。
相比银监会的积极推动,证监会却似乎颇有顾虑,不肯轻易开这道口子。全国两会期间,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副主任欧阳泽华透露,对城商行的基本经营模式和经营资质的基本判断,涉及不同监管部门,目前证监会按照相应程序正和有关部门做进一步协商,在相关标准达成一致之后会出台相应的审核指引。只是,这一指引年内能否出台,尚不能确定。
在业内人士看来,股权结构梳理不明,仍是城商行上市的最大障碍之一。城商行多为城市信用社改制而来,股权结构复杂,若按照《公司法》规定的股东不超过200人的“红线”,城商行上市几乎没有可能。2010年9月,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企业内部职工持股的通知》,为上述股权遗留问题提供了解决途径。不少城商行已陆续展开股权清理工作,比如集中转让自然人股东的股权来减少股东数。尽管目前,很多城商行在完成股权清理工作后已递交了上市申请,但在有关监管部门给予明确回复之前,其股东合规性问题是否真的已经解决,仍不明确。
不仅如此,当前A股市场处于弱市格局,城商行上市必定会对市场造成较大冲击。参照已上市城商行IPO时的募资规模,证监会拟上市企业名单中的14家城商行及农商行,将总计从A股市场直接融资逾500亿元。再加上,即将施行的新资本监管标准,将促使上市银行展开新一轮再融资潮。此外,拟上市企业名单中还有其他行业企业,包括不少大盘股。如此大的扩容压力,市场能否承受,也是监管部门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
新一轮城商行IPO上市何时开闸,还需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本报记者 蒋娅娅 张小乐
(来源:解放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