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以来,中央已累计投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设备资金600多亿元,乡镇卫生院医疗科技水平登上一个新台阶,“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模式正在形成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郑天虹任鹏飞沈洋江毅闫祥岭
在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柏塘镇石湖村,村卫生所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村医杨远辉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过去村民去乡镇卫生院做血常规检查得花15元,去年村卫生所配备了一台中国科学院研发的多功能检测设备,心电图、血尿常规等全都能检查,做一次血常规只要7元钱。全村平均每天有三四十人来这里检查,一年节约的检查费、来回路费接近10万元。”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沙圪堵镇福路村,60岁的村民吕三明说:“几年前我们得个感冒要花一天时间到旗医院排队,有时路费、饭钱比看病花得多。现在村卫生所设备好了,药价也便宜,一些头疼脑热的小病大家都愿意到村卫生所看。”
福路村卫生所村医刘军向本刊记者介绍,现在,感冒病人在这里做血常规检查,卫生所只收5元,但是同样的检查在旗医院,收费17元。如果算上去旗里往返20多元的车费和十多元的午饭费用,仅仅一个血常规,就让村民们节省40多元。
本刊记者近期在广东、新疆、内蒙古、四川、广西等十多个省区市调研了解到,随着各地医改不断深化,先进实用的医疗科技对基层医改支撑作用日益突出。随着实用设备的推广,基层群众的看病成本大幅降低。
“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
兰州市城关区卫生局副局长宋宝瑞对本刊记者说:“有了便于推广的科技设备,我们建立了‘家庭病床’,让居民在家就能享受去大医院才有的医疗服务,大大节省住院费。”
据浙江省卫生厅介绍,2008年以来,浙江省与卫生部联合开展“国家数字卫生项目”,建立以远程问诊、双向转诊为特色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从已开展的1.6万多病例看,平均每位患者看病费用节省1万元。
目前,这种模式已在浙江、四川、新疆、上海等多个省区市进行了试点。四川省青川县人民医院院长郭屏说:“通过远程视频、数字集成等科技手段与外地专家‘面对面’会诊,不仅节省患者异地就医的高额支出,基层医生的自身诊疗能力也得到很大提高。”
本刊记者3月初在四川省眉山市人民医院看到,工作人员只须在电脑上输入身份证信息,农村患者便可报销部分住院费用。眉山市卫生局纪检组长徐蓉说:“这种即时结报是由医院先行垫付住院费,再向监管部门报账。患者就医的各个环节都有系统记录,一旦有异常收费,系统就会发出提示,医院报账时就会被扣下来。到2011年底,眉山市通过这种方式减少了医疗机构不合理收费几十万元。”
从本刊记者实地走访看,通过类似的医疗信息化手段,目前全国90%左右的城镇、新农合医保统筹地区实现了区县范围内医疗费用即时结算,省市级的即时结算体系也在积极推进中。随着大批先进医疗设备充实到基层,乡村和城市社区医疗机构的医疗科技水平和服务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把病人留在基层”的医改初衷正在逐步实现。
在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飞鸾镇上村卫生所,本刊记者看到,村医尤维骏正在用一台去年配备的健康检查床给患感冒的村民杨从泽验血。尤维骏指着屏幕上的数据说:“这是我开处方时最重要的诊断依据,许多病也能通过仪器分析是否需要转诊,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在本刊记者采访的半个小时里,陆续有七八位村民来卫生所看病、拿药。
随着新设备的应用,一大批针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技术在城乡基层得到推广。近年来,福建省已向全省农村、社区推广了包括糖尿病健康教育在内的22项卫生技术;江苏在全省50%以上的农村卫生所推广了高血压规范治疗等16项农村适宜技术。实用医疗技术的推广,大大提升了城乡基层的医疗水平。
本刊记者在上述地区走访了30余家乡镇医疗机构,了解到多数乡镇卫生院门诊量占到当地群众全年就诊量的一半以上。新疆吐鲁番市亚尔乡乡卫生院院长阿卜力孜告诉本刊记者:“这些年各种先进设备不断投入,我们这里已经能做几乎所有的下腹部手术,内外科、妇科、心电图、B超等常规诊疗都没有问题。去年门诊量已达到6.3万人次,住院病人也有3900多人。”
国务院深化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陈文玲表示,自2009年以来,中央已累计投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设备资金600多亿元,乡镇卫生院医疗科技水平从整体上登上一个新台阶。截至2010年底,全国乡镇卫生院就诊量比2005年增长1.9亿人次。
兰州市城关区人口占全市三分之一,本刊记者跟随城关区宁夏路卫生服务中心的“片医团队”来到木塔基社区28号楼103室。在这所只有4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内,一进屋就能闻到浓浓的药味。74岁的任元凯身患高血压、糖尿病、脑血栓已卧床11年。片医张连生拿出一个便携式诊断包,一分钟就测出了任元凯的血糖、血压指数。任元凯的老伴李金梅说:“要不是社区医生定期来给他做检查、理疗,单靠我根本没法把老头子弄去看病。”
[1] [2]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