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杂志驻香港记者/向剑帼
今年春节前夕,正忙于参选香港第四任行政长官的梁振英颇为踌躇:每年岁晚,一家人吃一顿团年饭,是家庭传统。因3个孩子都在英国留学,近年的团年饭都在伦敦吃。但今年要竞选,去英国吃顿团年饭,一来一回,最少要3天,应该放下竞选工程吃一顿团年饭吗?
“对这个问题,我内心确实挣扎了好一阵子,最终还是决定离开香港几天。每年吃团年饭这个传统,真舍不得打破,相信不少人跟我的想法都一样。我还希望传昕、齐昕、颂昕(梁振英的3个孩子),有了自己家庭之后,也可以把这个传统延续下去。”梁振英告诉《环球》杂志记者。
这就是梁振英,新当选的香港第四任行政长官对家庭的柔情和对孩子的期待。
艰辛童年写就人生“软件”
记者在香港采访感受到,市民最推崇的是这样一类人:出身贫寒,勤奋努力,专业人士,事业有成。这些人是他们的榜样,因为他们通过努力也可以获得成功。所谓“狮子山下的精神”,就是从底层起步打拼的精神。
梁振英的成长之路,正是许多香港市民希望走的路。
梁振英出生于一个警察家庭。小时候,家里很困难,父亲的薪金养活一家5口人。
梁振英的姐姐回忆,梁振英上学前班时,需自备午饭。因为家穷,妈妈早上蒸上一锅馒头,梁振英就带着水杯和一个馒头到学校去。天气冷,馒头变硬时,他就蘸着热开水吃馒头。但他从不吭声半句。
“那时我上下午校,中午在家吃饭,常常看见妈妈边吃热饭边红了眼。她是想起在外啃冷馒头的弟弟”。
后来,为了贴补家用,梁振英全家大大小小都在妈妈的安排下做塑胶花。当时11岁的梁振英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子,上课之余负责搬运材料和塑胶花往返工厂。几十公斤的材料常常令梁振英走走歇歇,到今天,梁振英的右肩还比左肩宽。
“记得最后一次交完塑胶花后,母亲将送花的最后一个袋子放入箱子收藏起来,说是要留给孙子。”——这是梁振英的第一堂人生课:不畏艰辛,自食其力。
青少年的艰辛还不仅于此。童年的深刻记忆还包括:为了节省车钱,步行半小时上学;吃不起学校的伙食,回家吃午饭。
1974年到1977年,梁振英赴英国留学,3年多时间里,除了姐姐的嫁妆资助以外,他还靠半工半读维持自己的学习生活费用。他每周到快餐店打工3个晚上,每次6个半小时,回到住处时往往是凌晨了。和在香港一样,为了省几个车费,每天上学放学他要靠两条腿走两个多小时的路。
青少年时期的艰辛,不仅铸就了梁振英坚毅顽强的品格,也使他对香港社会基层有了更多认识。
梁振英祖籍山东。早年从山东来港的父亲,在梁振英年幼时就给他讲中国的历史故事。梁山好汉的忠义,孔孟的仁义道德,从那时起就融入梁振英年幼的脑中。
“童年时虽然物质不多,但生活充实,我的爸爸自小培养我看报和阅读兴趣,我一生受用不尽。”梁振英说。
梁振英的姐姐回忆:“母亲是个文盲,但她也很看重孩子的教养。虽然40岁才得到这个唯一的男孩,但妈妈没有对他宠爱骄纵,她常说,男孩吃点亏不打紧。”
“爸妈要求我们务实,不贪婪,做事光明磊落。爸妈这些要求亦是我做人处事的态度。我的家庭没有条件让我跷起二郎腿做人,却编写了我的人生‘软件’。”梁振英说。
“爱国是公民的责任”
不久前,一名初次见面的英国记者表示,对梁振英过去几十年的行为“不理解”。他指的是内地改革开放之初,刚从英国留学归来一年的青年梁振英,与香港一些专业人士一道,跨过罗湖桥,参与到国家改革开放的大业中。那时,国家还很落后,他们到内地讲课的交通费用,都是自掏腰包,没有酒店,有时就一张行军床,睡在过道上。
这位英国记者说,这种情况在上世纪70年代的香港并不普遍,因为不少香港人对内地有偏见。“你这是爱国主义的体现吧?”
“我回答他,爱国是公民的责任”。他幽默地告诉这位记者,这最早是在英国人身上学到的。
梁振英1974年赴英国留学,“有如面前突然有了一面镜子,看见了自己,看见了自己的国家”。
那时,他读书之余在一家外卖店打工,每周三次。这一天,他第一次请假了,为的是看一场球赛,一场中国队对英国一个地方球队的比赛。
“场上奏响中国国歌,这是我第一次在公开场合站立聆听中国国歌”。梁振英说,“就在这场球赛中,我看到英国人对本国国歌的感情和对本国球队的支持。”
比赛仅仅20分钟,中国队大比分落后,“这对我是一个巨大冲击。英国全国人口,仅仅大约为中国的一个省啊”。
这场比赛激起了梁振英对国家的思考。他当时留学的英国布里斯托有一个中华同学会,一位来自香港的大哥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生有独到的思考,给了梁振英和他身边同学很大的影响。“那时,一些香港人跑到在英国的中国使馆,自报我是学物理的、学航天的等等,希望报效祖国。”其中,一位学习物理的同学,1979年自己带着钱,来到北京中科院为国家发展做研究。
“这些经历是我巨大的人生财富。自此,我开始深思‘个人-社会-国家’的关系”。
“我告诉那位记者,人生总有尽头。当一个人走到那一天时,他最后会想什么?会不会想自己这一辈子都做什么?”
令梁振英十分欣慰的是,他参与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在历史发展的印痕中,留下一个30多岁香港青年的足迹:1988年宪法修改中,他关于土地使用权可转让的建议得到采纳;内地举行的前三次大规模土地公开招标,他参与了全部中英文标书的写作……
[1] [2]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