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滦南普通妇女办爱心小院 收养39名残疾儿
2012年04月09日18:06
来源:中国广播网
39个残疾孩子一个家
【导语】
在河北省滦南县洼里村,有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与众不同的是,“小院”里生活着一个特殊的“大家庭”:39个患有脑瘫、智障或肢体残疾的孩子在这里免费读书、免费吃住、快乐生活。孩子们的“家长”是当地一名叫高淑珍的普通农村妇女,从1998年收留第一个残疾孩子算起,高淑珍十几年如一日地照顾着越来越多的残疾孩子!
【正文】
【字幕】蹲点日记
如果不是39个孩子的到来,高淑珍家的院落与左邻右舍并没什么两样儿。然而,这里每天传出的孩子们的笑声,似乎又像是在提醒我们,这里不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儿。在高大姐家采访的半个月里,我们每天都能感受到一份已远远超越了亲情的爱。
【正文】
初春的洼里村依旧十分寒冷,但每天清晨四点,这个小院总会准时升起烟火。
现场:生火做饭
【正文】
正屋里的三十几个孩子睡得正香。而高淑珍一家人和志愿者任丽华已早早起床,开始为他们准备早饭.
现场:(字幕 清晨六点)。
【同期】
这个得天天早上您给他穿
高淑珍:这个穿不了。
记者:我看其他孩子好多都能自己穿?
高淑珍:其他有的穿不上鞋,有的裤子穿不上。
爱心小院为残疾孩子免费办学14年
【正文】
三十几个孩子大多行动不便,有些甚至连生活都不能自理。几年前,县里曾提出让这些孩子去县里的特教学校学习,但高淑珍担心那里人手紧,孩子们得不到最精心的照料,加上许多家庭十分贫困,无力承担县里学校每月60元钱的生活费,因此,孩子们就这样留了下来。
吃过早饭,在南屋的这间教室,高淑珍的女儿王国光开始给孩子们上课。由于39个残疾孩子的年龄和学习基础各不不同,智力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虽然同在一间教室里上课,却被分成了一年级到初一七个班。
【同期】(小带子上也许更精彩)
王国光:二乘以七。
学生:14。
王国光:二八得?
学生:得八。
王国光:不对,二八得?再说一遍,二乘以八得。
学生:16。
【同期】
刘双展示读写能力
【正文】
17岁的刘双来这里最早,多年的类风湿病使得她肢体关节变形,行走十分困难。在高淑珍家的十年,她已经学到小学六年级的课程。
【正文】
每天午饭后,是高淑珍为类风湿病孩子按摩的时间,当年,为了给自己的儿子治病,高淑珍奔走于唐山、滦南等多家医院,看医生多了,她也学会了一些按摩康复技巧。
【同期】高淑珍给刘双按摩
痛吗
不痛
你这腿非得劈开,知道吧,非得劈开……
记者:以前刚来的时候什么样?
刘双:不会走,都是高妈妈抱着,吃饭喂我 每次妈妈回来都给我按摩。
【正文】这样的按摩,高淑珍已经坚持了十几年。
【同期】
记者:那会也给利国按摩也给她按摩
高淑珍:一头一个。我给这个按摩完,我就给这个按。这你说(刘双)比立国(利国?)强 刘双家的腿你看看她的肌肉上来了
【正文】
小院里的第一位学生,其实是高淑珍的儿子王利国。四岁那年,小利国患上了重度类风湿,当时医生断言他性命难保,但高淑珍始终没有放弃。后来,小利国活了下来,但却落下了残疾,直到今天,已经20岁的王利国身高才只有一米五。
儿子七岁那年,高淑珍带着他去学校报名,被校方拒绝了,这也成了高淑珍多年的心痛。
【同期】高淑珍
我(从教室)往外抱孩子,孩子抱着桌子腿直蹬啊,说妈,你退啥 你不让我念书,你咋你不让我念呢?我说走吧,人家不让在这,咱们回家,妈教给你。(儿子说)你会?你也不会啊。
【正文】
高淑珍自己一个大字不识,但她不希望自己残疾的儿子也成为文盲。可是找谁来教儿子识字呢?高淑珍把目光投向了当时正在读高中的女儿王国光。
【同期】王国光
我妈说别念了,咱们也没这 么多钱。我知道她心里不是这么想的,她心里实际上乐意我上学,我也知道。我怕她心里也不舒坦,我就说不上学了。
【正文】
为了替母亲分忧,王国光退了学。从此在自家的炕头上,姐弟俩一个教一个学。
【同期】高淑珍
我也是这样寻思的,讲课吧,就得一章一章都讲过来,我寻思有这么三四个(孩子),他姐一讲不都会了嘛,他还有个伴,他还有竞争力26:12
【正文】
于是,高淑珍把附近村里患侏儒症的赵洪刚和脑瘫的张杰几个残疾孩子领回了家,和儿子一同上课。
【同期】王国光
我妈在西屋那两间 当教室,她从镇上买了两个桌子,四个板凳。还是我小时候那样的小黑板,特别小的那个小黑板,都钉了钉子,挂那里,再给我买了盒粉笔,我就教他们。
【正文】
高淑珍接收残疾孩子上课的事儿很快传开了。刘双,就是那个时候被接进了高淑珍的家。
【同期】高淑珍
我接她的时候,(她们家)床上铺的都是化肥袋子,甚至门上使俩麻袋接一块当门帘子,就没门。你看刘双这一户,看着心里心酸,我因为这个就说我挣着好人的钱去,我不收残疾孩子的钱,我不挣你们的钱。我一分钱也不要。
【同期】刘双
高妈妈说,我们这里收的孩子全都是残疾人,吃住,包括学费全都不要,
【正文】
原本是圆自己残疾儿子一个上学梦,可不承想,两年的时间她竟接纳了30多个残疾孩子,内心的善良让她“上学免费”的承诺脱口而出,但也正因为这句承诺,让高淑珍一家人的命运从此发生了改变。
免费办学 高淑珍一家经济负担重
【导语】
继续翻开走基层蹲点日记。在河北省滦南县洼里村的“爱心小院”里,39名残疾孩子的学习和吃住全部免费。十几年下来,花销肯定不是个小数目。高淑珍靠什么来养活这么多孩子呢?家里人能理解她吗?请继续关注“爱心小院”蹲点日记。
【正文】
【字幕】蹲点日记
原本只是为了圆自己残疾儿子的一个上学梦,但母爱的善良,让高淑珍在此后的14年里先后接收了39名残疾孩子,“上学免费、吃住免费”的承诺背后,高大姐一家原本平静的生活也彻底发生了改变。
(标题2)十几年如一日 高淑珍胜似孩子妈
【正文】
虽然到了三月中旬,滦南县的天气还是特别的冷,我们住在高淑珍家这几天,发现她和志愿者任丽华夜里每隔两小时就要起来一次,给行动不便的孩子接尿,如果迟了孩子们就会尿床,就会引发感冒甚至其他病症。高淑珍说,13年里(能否改成14年里),她晚上睡觉时几乎就没脱过衣服。
加点现场纪实或采访
对于高大姐来说,多年的辛苦操劳早已习以为常,最让她担心的还是孩子们生病。这天中午吃过午饭后,十七岁的李亚突然呕吐不止。
【同期】(现场电话叫医生)
快给医生打个电话,喂,是医生吗, 你快来我们这有个学生晕着呢(呕吐)。
【正文】
村里的医生很快赶到了,经初步诊断,李亚得的是急性阑尾炎,必须马上送到县里医院检查,由于出租车一时来不了,高淑珍不得不求助亲戚帮忙,将李亚送到了医院。
欠十几万外债 付不起孩子医疗费
【正文】
医生建议高大姐让孩子住院观察,可高达3000多块钱的医疗费,让高淑珍犯了难。最终她只好选择保守治疗,开了些医院给的药把李亚带回了家。
两天后,李亚的病好了,可高淑珍却一直为这件事感到难过,这些年,为了供这些残疾孩子,她拉下了十几万元的饥荒。尽管高淑珍每天都在为经济来源发愁,可三十几个孩子的一日三餐她从来都不凑合。
高淑珍做小生意 作为经济来源
【正文】
3月16号,是镇里的大集,大清早,高淑珍安顿好孩子们,就驼着两大包货物去了集市。
自从这些残疾孩子进了家门,高淑珍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做些小生意,从县里批发些服装和日用品,再到集市上去卖,挣的差价虽然不多,但至少不会牵扯太多时间,也不会耽误她照顾孩子们。
老伴种地一肩挑 全家口粮有依靠
【正文】
高淑珍去了集市,老伴王跃元开着拖拉机下地送粪。这些年,高淑珍和女儿要照顾孩子们,家里的十几亩地就由他一人耕种。每年30几个孩子和一大家子人的口粮,全得依靠这一年一季稻子的收成。
【同期】
记者:一共多少亩地?
老伴:一共14亩多地。
记者:(打的粮食)够吃吗?
老伴:一年稻子也是刚刚够吃,再增加人就不够吃了。
【正文】
对于老伴王跃元来说,钱少可以少花,但粮食少了孩子们就会饿肚子,为此,他额外又多承包了几块地。每年冬闲时,他还要到唐山、曹妃甸一带去打些零工。
老伴起初不理解 两口吵架闹离婚
【正文】
其实,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老王都不能理解高淑珍的举动。
为这事儿,老两口之间没少吵架,甚至提出过离婚。但王大哥知道高淑珍的脾气,她认准的事儿,八头牛也拉不回来。看着高淑珍每天起早贪黑地操劳,老王很是心疼,最终也只好顺了她的心思。
高淑珍赶集摆摊 走村串户卖东西
【正文】
集市上,人气最旺的当属高淑珍的摊位了。一上午的功夫,她带来的上衣全都卖出去了,只剩下了一些裤子。收了摊儿,高淑珍顺便在集市上买了两个塑料桶,她说回去可以用这种桶给孩子们当尿罐。
离开集市,高淑珍没有回家,出来一趟儿不容易,她想把带出来的东西全都卖掉,于是她又走进了村子,开始挨家挨户上门推销。
【同期】
高淑珍:你是要啥,你是要这袋洗衣粉还是牙膏,这牙膏三块,所里三块五,你不刷牙,你这牙不难受?你看你这牙,你快刷刷吧
要不给你一袋洗衣粉,你留一袋,我来了你就得留一袋啊。不留我就在屋不走了。
高淑珍很会推销自己的货物,往往谈笑间就让顾客动了心。不过有些时候她也会遭到冷遇。
【同期】高淑珍被拒
弄啥的?
卖货的
没空
【正文】
中午十二点,串了两个村子的高淑珍有些挺不住了,坐在路边吃起了从家里带来的干粮。
【同期】一边吃干粮一边说
有的时候自己觉得心里太不得劲,觉得不卖这个,自己背着袋子卖这个。驮着没卖出去,驮回家里,自己都走在路上哭。
爱心小院午饭飘香
【正文】(转给孩子们盛饭打菜)
十二点也是家里39个残疾孩子开饭的时间,按照菜谱,女儿王国光和志愿者任丽华今天做的是酸菜粉加花卷,香味和笑声飘荡在整个小院。
高大姐的儿子王利国站在门口没有进来。
【同期】记 者:为什么不进去吃饭?
王利国:等他们吃完了我们才能吃。
【正文】
按照高淑珍定下的规矩,家里人吃饭一定要等孩子们吃完,有剩的就吃一口,剩不下就只能凑合了。高淑珍七岁的小孙子一直站在大家的身后,他盼着哥哥姐姐们能给自己剩一些。
中午的饭菜,孩子们吃得干干净净,这顿午饭,一家人就只能吃些米饭加咸菜了。
盖教室欠外债 女婿打工补家用
【导语】
继续翻开走基层“爱心小院”蹲点日记。在河北滦南洼里村的“爱心助学”小院里,39名残疾孩子的学习生活,让高淑珍大姐一家不堪重负,为了让孩子们吃住得好一些,同时尽快还清盖教室欠下的十多万元外债,高淑珍经常走街串巷或抽空到集市做点小生意,而她的女婿也不得不外出打工,赚钱贴补家用。
【正文】
【字幕】蹲点日记
自从39名残疾孩子进了家门,高淑珍每个月都会赶去县里几次,从批发市场批回来一些服装和日用品,再到镇里的集市去卖。高大姐告诉我们,她很珍惜这份生意,虽然每次挣的差价不多,但至少不会太牵扯精力,不会影响她照顾孩子们。
【正文】
这一天卖完东西回到家已经是下午五点,和往常一样,高淑珍把从集市上买回的菜给住在老房子里的陪读家长们送去了一些。这些老房子,也是孩子们最初上课学习的地方。
【同期】
这个住人,这个里头也住人,(一捅),底下上课,搁不下的时候,就弄的板房,顶了二三年,怕塌了,我都拆了。
记者:当时这房子里住了多少孩子?
高淑珍:二十多个。
记者:都住在这?
高淑珍:都住在这。
记者:那是挺挤的?
高淑珍:挤,/那个板房夏天热死,冬天冷死,特别冷。就告诉孩子们多盖被子。
九间房改了整四年 欠债十几万
高淑珍说:当初办学校时正赶上国家支持民办教育,尽管校舍简陋,县里还是给她批了执照,并挂上了特教学校的牌子。2003年,国家出台了新规定,对民办学校的硬件设施有了严格规范,高淑珍的老房子被认定为危房,不符合办学条件,学校的执照就此被收回。
学校虽然不在了但是高大姐的爱心助学行动却没有停止。为了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高淑珍下决心盖几间新房。可是这需要一大笔费用,钱又从哪来呢?
【同期】高淑珍
晚上,孩子们睡了我坐在外头,望着月亮自己哭,哭,真是害怕闺女看着我,心疼我。我闺女说,妈要是太发愁就别盖,你实在惦着,就搭个棚子,让孩子在这里边念。妈,盖房不是逗着玩,这个钱。妈,钱谁借给你,亲戚近的,人家借给你钱盖这么多房。
【正文】
因为没有钱,九间新房盖盖停停用了整整四年,虽然欠下的十几万元外债至今都没还清。但看到孩子们有了安全的学习环境,高淑珍心里还是欣慰不少。不过这几天,春耕和孩子更换衣物又需要一大笔钱,高大姐再次犯了难。
现场:(高算帐)
今天买肥料花了400,磨米50,买笼屉花了500,买桶80,一共一千多,家里这几个月总共还有三千块钱。再等等女婿,过几天就回来了,看他还能拿回多少钱吧。(补的同期)
打工钱全上交 用钱再找岳母要
高淑珍的女婿王利忠,原本也是小院里的一名志愿者,一个月前他来到70多公里外的唐山的一家搬家公司打工,其实,为了能给家里挣点钱,他在外打零工已经有好几年了。
同期:王利忠
一天一天数日子,不知孩子们怎么样了。
【正文】
3月17号,唐山下起了小雨,这一天王利忠和工友们搬家的客户住在四楼,因为没有电梯,他们只能走楼梯把家具和电器搬到楼下。
(一段搬家现场)
这几年,王利忠曾在家附近的县城做过电焊工、卖过饮料、当过工地小工,虽然离家近可以随时回去搭把手,但每月的工钱很低。这次他来唐山打工,就是想多挣些钱,然而干搬家工要有三个月的试用期,期间每个月工资只有两千块钱。
【同期】
今天还算好的,有时候六楼腿都哆嗦。每天要搬三四家。
【正文】
王利忠不停地跑上跑下,背得都是些大件,他想快点干完上午还能再搬一家,但因为下雨许多客户退了单,这让王利忠很是失望。
午饭后,接到岳母高淑珍打来的电话,王利忠知道家里现在很缺钱,但由于还不到发工资的时间,他只好找老板说明原因提前预支了800块钱。(也有现场对话)
【同期】(汽车站)
记 者:我看你还买了些小食品?
王利忠:这是给儿子的、这是给女儿的,都很便宜
【正文】
回到家,王利忠把钱交给高淑珍后,一溜小跑奔向了自己的房子。
【同期】
王利忠边跑边喊:
女儿!老婆我回来啦,女儿叫爸爸。
王国光:
今天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还买了这么多东西。他每次回来从来不给孩子买东西。
【正文】
王利忠最疼爱的就是自己的一双儿女。可这些年他辛苦打工挣来的钱都交给了高淑珍,自己的小家花一分钱都要找妈妈要。
【同期】王利忠
我们孩子有一次感冒跟我要瓶矿泉水,就是因为那个就挨了一次打。回来之后孩子哭的比我自己都心疼,我说孩子不舒坦买瓶矿泉水也不舍得,我这个做父亲的,是不是太不合格了。我说我挣不来钱,能理解。现在我能挣来,还却不舍得给自己的孩子花一分。这种思想矛盾确实是。
【正文】
虽然偶尔也会有些抱怨,但王利忠心理也和岳母高淑珍一样,希望这些残疾孩子们能够快乐地成长。
【同期】
你们想我吗
想
我们今天来学一首新歌
为孩子王利忠放弃旱涝保收工作
王利忠原本是邯郸人,曾有着一份旱涝保收的工作,十年前一次极为偶然的机会,他在报纸上看到高淑珍收养残疾孩子的报道。这之后有一次,单位奖励王利忠去北戴河旅游,车路过唐山时他突然又想起了这件事,于是决定顺道过去看看。
【同期】
结果我到了唐山就下了车,买了一些奖状跟一些铅笔盒还有文具、字典。/就往这来。我打听到学校以后就敲大门,一个很破的大铁门。我敲开门之后一看院子里面之后,简直可以说是震撼了。满院子都是一瘸一拐的孩子。
【正文】
开门的人正是王国光,那也是她第一次见到王利忠。
【同期】王国光
长的特别白。白净穿着一身西服,精神着。就是个不特别高,一看就是有文化,看出来了。
【正文】
那一次,王利忠没有去北戴河,而是留在高淑珍的小院里给孩子们上了半个月的课。半个月后王利忠要走了。可是残疾孩子们却堵住了大门。
【同期】王利忠
呼啦呼啦的一大片,抱着我的腿不让我走。我觉得那时候我的心里面也挺激动,孩子们泪流满面的拉着我。我就说哥不走了,在这再教你们一些日子,就这样我就跟单位又请了几个月的假。
从志愿者到女婿 王利忠十年奉献
【导语】
继续翻开走基层“爱心小院”蹲点日记。河北省滦南县洼里村的高淑珍,自筹资金在自己家里建起了一个爱心助学小院,并先后免费接收了39名残疾孩子。从小院建成之日起,资金和师资,一直是令高淑珍头痛的难题,十年前,一个叫王利忠的青年走近了这个小院,原本只是打算做半个月的志愿者,可最终,他为什么却再也没有离开呢?
【正文】
【字幕】蹲点日记
憨厚朴实的王利忠,原本在邯郸市里有着一份旱涝保收的工作,十年前一次极为偶然的机会,他从报纸上得知了高淑珍收养残疾孩子的事儿。第一次来到这里,仅仅是因为一份好奇。但让王利忠没有想到的是,正是从那一次起,命运将他和这个小院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正文】
女婿王利忠在唐山打工的这段时间,高淑珍琢磨着在南北屋之间再盖几间厢房,好把正房腾出来,给孩子们增加一间教室。前两天,有几位爱心人士把盖房子用的沙石送到了村口,为了节省雇人的工钱,高淑珍决定趁着女婿回来,让他和老伴一起把沙子运回家。
这样的场景,又勾起了王利忠几年前盖新教室时的记忆。唯一不同的是,那个时候他还只是一名志愿者。
【同期】王利忠一边拉沙子一边说
当时也拉(沙子),比这还要远,是从大马路上往这,好几公里呢。那会儿没有结婚,叫姨夫,跟我姨夫白天晚上这么一点点倒腾。
【正文】(标题2) "走"还是"留"一个艰难决定
200?年?月,是王利国给自己规定的支教两年的最后期限,其实当初决定在这里做两年志愿者,对于王利忠来说已经是一个很艰难的决定了。
可就在此时,发生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这一年,县里按照国家对民办学校建设的新规定,收回了高淑珍原有的办学资质。但为了39个孩子能继续学习,高淑珍决定借钱也要给孩子们盖几间新教室。
【同期】王利忠
我想两年了也该走了。但突然走之前遇到这种事儿,我觉得自己在这两年,没有什么意义了。觉得来的时候三间破房子漏雨,走的时候三间旧房还是漏雨。并且走的时候,学校没了,要取缔了,我这两年付出不什么都没有。
【正文】
王利忠决定再留一段时间,帮高淑珍把房子盖好了再走。可没想到因为没钱,房子盖盖停停,又过了两年。此时的王利忠在高淑珍家已经呆了4年。
这一年,高淑珍的女儿王国光已经24岁了,在当地农村已经算是大龄青年了。可是女儿如果出嫁了,孩子们谁来教呢?为此高淑珍一直拖着女儿的婚姻大事,并提出谁要娶王国光必须要答应两个条件:第一不能嫌弃家里的这些残疾孩子,第二,要成为家里的上门女婿。这两个条件一公布,让许多提亲的人望而怯步了。
而此时,眼瞅着新教室即将建好,离回城日期一天天临近的王利忠,也开始考虑着自己的人生大事。
【同期】王利忠
跟国光在一块处了好几年,她对孩子们特别好。 我老想着一个女孩子对别人的孩子,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都这么好,那如果有了自己的孩子,这个做母亲的,一定会非常合格的,我挺为她感动的。
【同期】高淑珍
他说高姨,我打算留到这了。我说忒苦,我说了很多遍,忒苦,王利忠你接受不了。没事没事没问题,总说,一直留到这儿。
【同期】王利忠
这是我们结婚唯一的一张照片,那会是二百八十块钱,最便宜的是六百,我们不要那些小的,所以给打了个半价,那会家具也盛不下。家具都没有,什么都没有,那会儿结婚。我跟我对象说,这辈子要有本事的话,再好好给她重新补一回吧。
现实生活远比王利忠想象的艰难
然而真正留下来后王利忠才感受到,现实的生活远比他想象的艰难。过去当志愿者,他只需给孩子们上课,而如今成了高家的女婿,39个残疾孩子们的吃住开销必然就成了他要操心的事。为了解决这些难题,王利忠常常要外出打些零工,可这样一来,孩子们的日常教学和生活照料又成了大问题。
【同期】 王利忠
这是乐亭的杨文杰老师、卫校毕业的吴立军老师,胖胖的人可好了,心肠可好了,对孩子们太细心,这是衡水的魏老师,叫魏晓尧,在这里呆了一年半。
更多志愿者走进"爱心小院"
不过让王利忠感到欣慰的是,近些年有好几位和他一样的志愿者,先后不断地走进了这个小院。
3月18号一大早,高淑珍家的院子又热闹了起来,来自唐山经济学院的几位志愿者又来看望孩子们了。这些年他们总会定期过来几次,因此孩子们和他们已经相当熟悉了的。
【同期】残疾孩子 杜佳
哥哥姐姐们来看我们啊,教我们唱歌啊,给我们讲课啊,就是很开心、
【同期】志愿者
毕业了,然后就有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在这支教或者跟他们在一起生活,我们去年做社会实践,最后答辩的时候老师也这么问,我觉得我们可以经常过来。但是并不是说常年在这,因为我觉得我们的作用,如果在这一点的话,那只会是一点光亮。如果我们能够走到外面去,能够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里,让更多的力量汇聚到这里,才能真正帮助他们。
【正文】
也许是同样的想法,这几年,来来往往的志愿者中,有的在这里待过一年,有的只有几个月,最终还是离开了,和王利忠一样留下的,只有任丽华。
任丽华现在是小院里唯一的一名外来志愿者,这两年王国光有了孩子,王利忠又要外出打工,大部分课程就都由她来担任。与高淑珍一家还有这些残疾孩子们朝夕相处的五年,让她越来越舍不得离开这个小院,但任老师今年已经31岁了,在当地早到了成家生育的年龄。因此,她的婚姻问题也成了让高淑珍即牵挂又揪心的大事儿。
志愿者的坚持 奉献最青春的五年
【导语】
继续走基层蹲点日记系列报道。河北省滦南县洼里村的高淑珍,创办爱心助学小院、免费接收残疾孩子的事儿,感动着周围的乡亲,也引来了很多志愿者。2007年,志愿者任丽华偶然间在电视上看到这个消息,带着好奇走进了这个大院。冬去春来,如今已经31岁的任丽华在这里已坚持了整整五年。
【正文】
【字幕】蹲点日记
因为需要照顾的孩子太多,我们眼中的任丽华总是显得有些疲惫。在农村,像任丽华这个年纪的同龄人早已成家生子。但对她而言,似乎眼下最重要的事儿,还是帮助高淑珍照顾好三十几名残疾孩子,相亲的事情,她还从没有认真地考虑过。
【正文】
这里的学生,全都是因为智障或肢体残疾而无法到正常学校上学的孩子,他们中大多数都是十二三岁才开始上学。
【同期】任丽华(大11本)
我感觉他们虽然说手脚有毛病不方便,但是他们智商听聪明没有问题,挺聪明,接受能力还是比较强,理解能力还是比较强的。
【正文】
任丽华是河北省抚宁人,毕业于秦皇岛教育学院,之前曾在当地一家私立学校当代课老师。2007年,高淑珍被评为 “河北省十大热心肠人物”,也正是这个消息,让任丽华告别了家乡,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走进了这个小院。
同期:任丽华
当时我妈她就嘱咐我,一直给我送到车上,然后就告诉我说挺苦的话,你就回家。然后到这一来一看这条件也太苦了,我高姨为了这帮孩子吧,起早贪黑的,忙活着,一口热乎饭也吃不上,一件新衣服也穿不上。人心都是肉长的,是不是?咱就有这些文化,也没有别的,把这些文化献给他们,教这帮孩子。
正文
在这个特殊的小院里,老师不仅要教孩子们读书写字,还要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洗衣做饭,甚至包括擦屁股,尽管工作量很大,任丽华却没有一分钱的工资。
【同期】任丽华
跟他们在一起就是感觉特别快乐,跟一个大家庭一样,一起生活,一起吃住,这个大家庭其乐融融啊 。
【正文】
忙碌艰辛的生活,任丽华很少回家看望父母。一晃五年任丽华已经31岁了。
【同期】任丽华
农村就是该到结婚年龄不结婚,绝对都认为你不是心理上有毛病就是身体上有毛病。都是催着找对象,嫁人。每次放寒暑假我都担心(害怕)回家,一回家就说这方面的事。
【正文】
任丽华相亲的事一拖再拖,不仅让父母着急,也成了高淑珍的一块心病。
【同期】高淑珍
我睡觉总寻思,说丽华走了这咋办呢,人家找着婆家人家不走?有一回我偷着我们俩谈话的时候,我说任丽华你走了,我就是怕,我问问人家是咋想的,(她说)高姨我说给你。你多少钱雇一个老师,我在这教他们,啥时候成功这一天有老师了,我就找婆家去。
【正文】
2009年,任丽华的母亲因患癌症不幸过世,临终之前也没能看到女儿的归宿,这也成了任丽华最大的遗憾。
【同期】高淑珍
我们娘俩抱着哭,姨,我找个对象,你帮着我相,我也要求找个倒插门,我也在你这过。我说中,我说给你姐(王)啥,给你啥。
正文:
孩子们每天上课的时间是早上八点,这天任丽华讲的是语文课,不到两个小时的课程,中间竟停了十几次。
【正文】
任丽华只好停下来,陪着孩子去解小便。我们发现,在这个小院里任丽华是最忙碌的,在一溜小跑中做事已经成了她的习惯。(找点小跑镜头)
任丽华:怕孩子手脚不方便,跌了碰了。
【正文】
这一天的课堂上,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姚栋又犯病了。
【同期】任丽华
刚来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这孩子有这样的毛病,气得肚子鼓鼓的,你说这孩子怎么一说就晕倒。
【正文】
任丽华没有批评姚栋,而是把他叫到了宿舍。姚东刚来的时候逆反心理很强,稍不顺意就和大家发脾气,要么就在地上打滚儿。晚上,姚东躲在墙角不肯睡觉,任丽华就把自己的床铺搬到他旁边,给他讲故事哄他入睡。
【同期】任丽华
他是一个自闭症孩子,你非得抓住这个孩子的特点,他喜欢什么,他不喜欢什么,虽然我是一个没结婚的人,但是我会把他看成我自己的孩子一样,我跟他进行交流,慢慢去引导他,现在呢(他)能和你进行交流。
【同期】
任丽华:姚东,你给我背两首诗。
姚东:行。
咏柳
碧绿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任丽华:嗯,再背一首
你看着他一天一天有进步,你心里的感觉特别高兴,那字一天比一天写得漂亮,就特别高兴。
【正文】
在这个家里任丽华已经待了五年,却从没买过一件光鲜的新衣服,整整一个冬天,她身上穿的就是高淑珍的一件旧棉衣。
【同期】
她应该有一个柜子 箱子啊盛自己东西
没有,我这我的都没有,她哪有啊,我哪有盛衣裳的箱子?
那是你家啊,人家从外边来的。总有
她也没有,这衣裳不都在这叠着呢,她的衣裳。
哪个?
这个是我给她买的
穿过吗这身
穿过,就这是新衣裳。我跟你说实的,任丽华的 我的衣裳都是人家大伙资助的旧衣裳。
【正文】
穿得好坏,任丽华觉得并不重要,最让她着急的是,直到现在孩子们依然缺少课本。
【同期】
记 者:这教材挺多的啊。
任丽华:那也不够,这么多孩子才几本教材。你看这书都这样。
哦,很多的书都这样
嗯,这样,这书都分开了。
记 者:那你平时上课怎么上?
任丽华:
如果我有一本教材的话,我就给教材内容写到黑板上,写黑板上以后,然后再给孩子们讲,比如今天讲大数的认识,没有教材,然后我就把这个教材内容写到黑板上 ,然后再教孩子们,这帮孩子们一本新书也没有,然后这些这些教材全部都是借来的,但是现在借一本教科书来说是非常难的,都不好借。
那原来的课本都是哪借来的?
这原来就是在当庄啊同村啊哪里上小学的
就找是吧
对,在这找,找了一些
【同期】
大概还有多远
还有几公里吧
爱心人士送来电脑和远程教育卡
3月18号,大雾。一辆从北京开来的面包车停在了高淑珍家的院门口,这位叫郑金池的爱心人士,从网上得知这里缺少师资和中小学课本,特意送来了五台电脑和20万元的学习卡,希望让这里的孩子通过网络看到北京特级教师的视频课。
在当地电信部门的配合下,很少走出大院的孩子们第一次看到了北京老师不同的教育方式。
【同期】
你们说有电脑给咱们玩了你们干啥 说呀
学习
还能干啥呀,说说。
还能聊天。
还能聊天。
【同期】
记者:听得懂吗
杜佳:听得懂。
【正文】
这一天,任丽华和孩子们一直兴奋到深夜,好心人送来的贴心帮助,也让她和高淑珍一家似乎看到了希望。
(六)为了孩子们将来能够自食其力
【导语】
继续走基层“爱心小院”蹲点日记系列报道。高淑珍的爱心助学小院已经创办了14年,虽然日子一直过得很紧巴,但看到孩子们在这里一天天长大,高淑珍感到很欣慰。不过她也有一份担忧,自己已经54岁了,体力精力都大不如前,不可能养孩子们一辈子,眼下她最着急的是想让这些孩子掌握一技之长,将来能够自食其力。
【正文】
【字幕】蹲点日记
前一天,爱心人士送来的几台电脑和学习卡,让高大姐和孩子们兴奋到大半夜。安顿好孩子们入睡后,高淑珍又在自家的院子来来回回转了好久。来“爱心助学小院”采访的半个月时间里,我们能感觉到在她心里,似乎总有想不完的事儿。
【正文】
这一天,正在上课的赵洪刚接到村里人打来的电话,请他回家一趟帮助焊接几件坏损的农具。他和老师了假,叫上刚刚打工回来的王利忠,一同返回村里。
患侏儒症的赵洪刚已经来到高淑珍家已经13年了。虽然他早已学完了这里的全部课程,可只要有空儿他总是喜欢来高淑珍家听听课。赵洪刚的父亲去世后,给他留下了一个电气焊的小作坊,凭着多年看父亲干活再加上王利忠的传授,如今他靠着这个小手艺已经可以养活自己了。
【同期】
王利忠:有些活指导一下,毕竟我也懂这个,电焊机有什么毛病,我过来可以指点一下。
【正文】
赵洪刚的自食其力,让高淑珍想到了更多的孩子,她觉得对于年纪大一点儿的孩子,眼下掌握一技之长可能更重要些。
【同期】高淑珍
来坐好了,让姐姐(记者)听听,咱们唱一个《我爱我的家》,大伙一起唱,张杰起个头。
张杰:我爱我的家,一二。
【正文】
在高淑珍眼里,39个孩子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但是个个聪明伶俐。
【同期】
高淑珍:唱得忒好。我总想,你说起码老师能教孩子点知识,还懂得大道理,知道以后怎么做人,不犯错误,减轻点社会负担,别总依靠政府、靠好心人,我说你们自己,自己有能耐自己挣钱,我说花着多光荣。
【正文】
在跟这些孩子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们发现,他们不仅好学,而且热情友善。通过彼此的互助,能完成常人做的很多事情。
【同期】高淑珍
不管在哪个角落里头,正常人能干的东西咱们也能干。他们做衣服咱们做的比他们好,我说这个市场得有咱们的,打电脑你会打,咱们也会打,都是我心里想想的。
前些天,在电视上看到有些残疾人做的手工艺品很畅销,甚至卖到了海外市场,高淑珍动了心,于是开始琢磨着在原有的老房子里筹办一个残疾人工厂。
【同期】高淑珍在老房子前
我想将来这把个地方,利用到啥呢,利用孩子们不念书了,毕业了,小的在这上,大的将来我带着他们在这,在这边盖上厂房的,我们在里边,夏天热不着,也冻不着。我们在这做点小生意,将来他们自己也能自食其力。让他们学着自力更生。
【正文】
地方定好了,还得有项目。高淑珍托亲戚找朋友四处打听,回音大致相同:滦南县是一个以重工业为主的地区,手工业并不发达,适合残疾孩子们做的项目几乎没有。为这,高淑珍发了好一阵子愁。
就在我们来这采访的前不久,高淑珍还做出过一个惊人的举动,报名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一档专为农民工找致富门路的节目,直接面对企业给孩子们找项目。
高淑珍说,在场的企业家听了她的故事都很感动,但遗憾的是他们的项目都不太适合。后来节目组答应再帮高淑珍想想办法。
现在十多天过去了,高淑珍决定再给栏目组打个电话。
【同期】
高淑珍 打电话
哎,你紧着给我联系联系,我忒着急。
【正文】(标题2)食品企业上门考察制作包装盒
打通电话的当天下午,节目组的同志带着河北廊坊一家食品企业的负责人来到高淑珍家,从车上搬下来一批食品包装盒,企业负责人说,他们已经知道高淑珍的情况,特意带来些装袋的食品和需要糊制的包装盒,让孩子们试着做一做,顺便考查一下环境。
【同期】最后一步是把这个拎着东西,这上面有两个孔,把这一头塞进去。
学生:拿倒了
项目没谈成 高淑珍有些失望
孩子们很快就掌握了糊纸盒的方法。高淑珍说,这点技术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算难。
高淑珍满以为事情会很有把握,但看到企业负责人把几位随同人员叫到一边小声耳语,她才意识到这事儿可能没那么简单。
这位负责人认为,小院现有的卫生环境还不适合加工食品包装盒,另外符合法律规定用工年龄的残疾孩子只有五个,如果专门建一个加工车间,还不太可能。
听了这位负责人的话,高淑珍有些失望,她原以为只要有项目,孩子们又能干,赚点钱养活自己并不困难,但现在看来难度还很大。
第二天上午,高淑珍召集一家人开了一个家庭会议。
【同期】高淑珍
实在找不着,咱们就搞养殖,给他们整块地方搞养殖。反正我是这样想的,实在找不着,就找找咱们县里,找找他们,这个事是孩子们一生的问题。 (来源:央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