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圩镇文化站里,文艺队员在排练《谢茶歌》。
本报记者 谢振华摄 |
核心阅读 搞商演、出唱片、进城市……在一帮“泥腿子”的努力下,当地濒临失传的民间文艺不仅重焕生机,甚至还能赚钱。他们就是广西崇左市扶绥县山圩镇文化站的农民文艺队。
目前,许多地方的基层文化站由于缺乏经费、人才而举步维艰。在这种大背景下,山圩镇文化站却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秘诀是什么,是否具有启示与推广意义?近日,本报记者走进了山圩镇,走近了这群带着文艺范儿的“泥腿子”。
南国四月天,广西崇左市扶绥县山圩镇文化站站长姚文和他的农民文艺队再次迎来演出旺季,档期排得满满当当。
“4月20日前后,我们就要启动在全县各乡镇的15场巡演。前一阵,我们刚参加市里"三月三·歌满坡"创先争优山歌巡回唱,还捧回了演出二等奖哩!”姚文掩饰不住兴奋。
以唱春牛、采茶花戏、山歌等当地民间文艺为主要内容,山圩镇文化站农民文艺队每年外出演出百余场(次)。“以前是文化三下乡,我们是民间文艺进城、进农家。”姚文语带自豪。
搞商演、出唱片、进城市,在姚文和他组织的“泥腿子”文艺队员们的努力下,当地濒临失传的唱春牛、采茶花戏等民间文艺再焕生机。
濒危
“老人一旦过世,家庭班就散了,手里的曲目也失传了”
山圩镇素有崇拜牛、敬重牛的习俗。秋收之后,唱春牛的民间艺人就装扮成耕牛模样,敲锣打鼓、挨家挨户地上门贺丰收,用当地的多种山歌形式赞颂耕牛的功劳。唱春牛的人物塑造生动,对白搞笑风趣,有情歌、喜庆歌、恭贺歌等。
采茶花戏则是比唱春牛更为复杂的地方戏剧剧种,有完整的曲调、曲牌。唱腔优美动听,剧目多以宣扬真善美、抨击假丑恶为主题,是扶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据扶绥县志记载,唱春牛和采茶花戏在清朝就有了,主要以家庭班的形式存在。“最流行时,每个村有好几个家庭班。”姚文说。
“上世纪90年代初,山圩镇108个村屯里,近八成都有家庭班。在家庭班里,一般爷爷奶奶就是带班师傅,是顶梁柱。老人一旦过世,家族里又没有能挑大梁的接班人,整个家庭班就散了,他们手里的曲目也失传了。到2002年,全镇就只剩下马家班、凌家班两家了。”姚文说。但在2002年,马家班带班师傅过世,马姓家庭班也无奈地解散了。
抢救
“冲着对文艺的喜爱,大伙不讲条件地都过来了”
马家班的解散,让姚文意识到,挖掘保护唱春牛、采茶花戏等民间传统文艺已迫在眉睫。“再不整理、再不抢救,这么好的民间文艺就没有了,后辈看不到,我作为一个文化人会很遗憾。”
2002年,姚文开始深入各个村屯走访民间老艺人,对采茶花戏、唱春牛、踢伞舞等本地民间传统文艺进行搜集整理。
“早上8点多踩着单车出门,老艺人们有聊不完的话题,我有记不完的东西,每次采访都要半夜才回家。”姚文说,自己累点不要紧,最怕老艺人“金口难开”。
剧本,是戏班的镇班之宝,一般不轻易示人。在拜访凌家班时,96岁的凌增才师傅怎么也不肯把剧本交给姚文。姚文三顾凌家,最终打动了老人。“老人把压箱底的经典剧目,颤颤巍巍地全交给了我,不少还是清代的手抄本。”
整理过程中,在保留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姚文给唱春牛和采茶花戏的曲调、剧本加入了许多现代元素。在老艺人的支持帮助下,姚文收集整理了地方采茶花小调53首,创作出34部地方古装采茶花戏和3部现代采茶花戏及一批小品、相声、山歌、舞蹈节目。
要传承民间文艺,光有剧目不行,还要有人来唱来演。2004年,姚文四处招兵买马,着手收编曾经唱过春牛和采茶花戏的农民文艺爱好者,组建文艺队。
“文化站就我一个光杆司令,要钱没钱、要权没权,就靠一张嘴四处游说。”姚文说,好在大伙都支持,冲着对文艺的喜爱,不讲条件地都过来了。
组成文艺队后,姚文又请来老艺人对演员们进行培训。没有服装、道具、乐器、音响,姚文就自掏腰包添置。
2004年10月1日,县里庆国庆晚会,文艺队首演《五子庆团圆》,大获成功。
成长
“不等不靠、以文养文,利用文艺队的名气搞商演”
2004年11月,文艺队在南宁市江南区苏圩镇苏保村演出。“那是我们第一次赴外地演出,全村男女老少都来看,那种热情、投入,现在都忘不了。”姚文说,演出结束后,村民还没过足瘾,又留文艺队演了两晚。
山圩镇文化站文艺队的名气越来越大,演出也越来越多。姚文开始琢磨,文艺队的演员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演出耽误农时,光靠热情免费演一场两场可以,但长此以往肯定不行。文化站经费有限,发不起补贴,怎么办?
此外,文艺队要不断出新节目,就要更新服装、道具;观众多了、场面大了,原来的小音响不够用,也要花钱。“我的工资从原来的33元涨到现在的1100元,垫也垫不起。”
姚文的主意是:不等不靠、以文养文、可持续发展,利用文艺队的名气搞商演!
慢慢地,文艺队从全部义演,到逐步有了商演。“一般是村里有庙会,或者谁家有了红白喜事,演出费用也不一定,少则四五百元,多则两三千元不等。”姚文说,现在商演占演出场次四成左右。
商演的收入,10%作为文艺队的发展基金,其余全部发给演员做补贴。“有了补贴,演员干劲足了。以前演,是穷开心;现在演,还能赚钱补贴家用。”平均下来,文艺队商业演出每年可收入11万元左右,演员每年可得演出补贴三四千元。
演出中,姚文还用DV全程拍摄,刻成光碟,在乡镇圩日出售。“粗粗一算,我们起码卖出了五六千张。”一次,姚文带着文艺队到钦州市演出,发现地摊上在叫卖唱春牛和采茶花戏的光碟。“我们拿起一看,又高兴又生气:内容是我们的演出,但光碟绝不是我们刻的,原来是被盗版了!”
走出镇里、走出扶绥、走出崇左,文艺队胆大了气壮了,走得越来越远。2006年10月“中国农村欢乐演出年”崇左市第一赛区比赛,文艺队代表扶绥县参赛,共获得两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和三个三等奖;2009年,广西文化厅确定山圩镇文化站为全区综合文化示范站,并被作为全区三个典型之一入选中央文明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典型》……
现在,文艺队有骨干演员25名,每年的演出从50多场(次),增长到去年的120多场(次)。当地人的生活也被悄然改变着。
锣鼓一响,麻将收场。文艺队员凌映兰以前一坐上麻将桌就要连战几天,为此没少跟丈夫吵架。加入文艺队后,她再也不赌了。排练、演出,丈夫都开摩托车相送。“有了文艺村演,那些赌博、打架斗殴等不良现象就很少见了。”扶绥县文体局局长钟文庆说。
前些年,山圩镇渠怀村曾经发生过多户群众侵占集体土地的事情,乡镇、村屯干部多次做工作都没有效果。文艺队听说后,以这件事为原型编排了小品《三分地》,讲述一名村官劝说妻子退出侵占的三分土地的故事。2007年12月,小品在渠怀村上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4个侵占土地的农户此后陆续同意退还土地,最后287亩土地全部回到了村集体手中。
作者:谢振华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