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炯强) 吃完饭,把一次性筷子放进小盒子,回收再利用,这是复旦大学一支环保志愿者团队的公益项目,名字就叫做“多筷好省”。
据团队负责人、复旦学生李易明介绍,最近一个月,仅在复旦周围的餐厅,志愿者们就回收了一次性筷子一万双。此项活动同时在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周边展开。
给废筷找出路
去年12月,复旦环境科学系大一学生赵政在南非德班全球气候大会上,向与会者赠送筷子,呼吁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保护生态。此后,李易明、赵政等同学组成志愿者团队,决定为废弃的一次性筷子寻找出路。“多筷好省”团队最终和吴江市震泽镇东华钢构金加工厂达成合作协议。这家企业可以将废弃的一次性筷子制成木屑颗粒性燃料,颗粒性燃料可以替代煤炭等传统燃料,节能高效,便于运输。
“多筷好省”项目组又与社会公益机构合作,将废弃一次性筷子经过浸泡、清洗、高温消毒、晾晒、风干后作为艺术品的创作材料。4月6日,“多筷好省”项目组8名志愿者前往活动地点,以废弃一次性筷子为材料,帮助20余名7—11岁外来务工子女,用筷子拼接起了字母、文字、三棱椎、笔筒等工艺品。
尽可能多回收
李易明同学告诉记者,目前餐饮市场一次性筷子使用仍相当普遍,它有着极为复杂的产业链、利益链。有人认为一次性筷子源于速生林,对生态影响有限,其实这是误解。事实上,速生林对其他林种具有排他性,大面积养殖速生林对环境也有危害。另外,多数一次性筷子出自小工厂、小作坊,在生产过程中,会添加一些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多筷好省”项目提倡每一个大学生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对社会公众,项目组希望尽可能多地回收一次性筷子,使其纳入循环经济体系中。
遇阻力盼配合
不过,志愿者们也遇到不少阻力:他们委托商家将回收盒放在餐桌上,让顾客在点餐、用餐时很容易注意到这些装置,在用餐完毕后自觉或者由商家将一次性筷子回收于盒中,最后由志愿者定期收走。实施过程中,部分餐馆老板不愿配合,许多顾客也没有把一次性筷子主动放入装置里。
对此,志愿者们呼吁,一次性筷子用过一次后还有用,请社会公众配合,将其统一回收、废物利用。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