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环球走笔:历史变幻中的和平宫
海牙城市不大,在市郊漫步,很快就能找到闻名遐迩的联合国国际法院所在地和平宫。这座建成于1913年的宏伟建筑,堪称各国合作的产物:荷兰出地,美国商人卡耐基出资,英国提供彩绘玻璃,意大利提供大理石,法国提供油画,美国赠送司法女神的雕像,日本为和平宫内名为“日本室”的会议室提供全部陈列物品并对之进行了布置。
如此创意,显然是取各国协力缔造和平之意。修建和平宫的倡议出现在两次海牙和平会议期间,正式动工则是在1907年。那时,第二届海牙和平会议刚刚结束,世界列强维持着微妙的平衡。在列强的妥协之下,世界和平似乎在海牙的薄雾中显出了依稀可辨的轮廓。为了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各国政府纷纷向修建中的和平宫赠送礼物。
然而,和平宫的建成,并没有带来和平。
20世纪初的欧洲,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新建成的和平宫以及宫内设立的常设仲裁法院、两次和平会议所签署的公约都没有延缓列强扩张军备的脚步。和平宫建成后仅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在战争逻辑下,战胜敌人、消灭敌人成了列强的首要目标。各国在两次海牙和平会议期间约定的禁止水雷、轰炸、毒气等规则几成一纸空文。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倡议举办和平会议的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非但没有将和平付诸实践,反而把俄国带入了一次大战的漩涡,最终引发了革命,也毁灭了自己。而捐建“日本室”的日本,更是在此后的数十年间,违反国际公约,给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和平宫象征着用国际司法维护和平的文明理念,但历史却让它成了战争悲剧的见证者。它经历了一战的杀戮,也见证了二战时期法西斯分子对国际司法的侵犯纳粹德国的军队占领荷兰后,设在这里的“常设国际法院”(现在国际法院的前身)不仅被纳粹取消了外交豁免权,而且被迫迁往瑞士,名存实亡。
战争的血雨腥风过后,世界终于焕发了新生,以中国为代表的亚非拉国家摆脱了封建与殖民统治,以独立的姿态昂首步入世界民族之林。自那以后,越来越多的亚非拉代表参与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事务,海牙国际法院也时常会出现中国等代表亚非拉国家法官的面孔。
如今的和平宫外,承载着各国人民美好愿望的和平之火经年不熄,197个国家和地区捐赠的石块铺就的和平之路围绕在其四周。这些小石块代表着各国人民对和平的共同期待。从帝国用巨石堆砌到各国平等地用细石夯实其基,和平宫所代表的和平与正义的形象被勾勒得更为清晰。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