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丈量民情 用心排解民忧百万干部下基层
2012年04月13日07:08
来源:中国政府网
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
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什么?是脱离群众。
这些自警自励的设问,始终铭刻在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心头。
新形势下如何经受住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一最大政治考验?各地党员干部在思考、在探索、在行动。
春和景明时节,深情的足音在回响:
在陕西,20多万名干部奔赴10.4万个基层联系点,问政问需问计于民,为民解忧解怨解困;
在福建,10多万名干部走出办公室,到基层去,到农村去,接地气、办实事、促发展;
在浙江,8万余名干部“进村入企”,强化服务,助推发展……
在北国春耕一线,在南方乡村地头,在沿海小微企业,在西部脱贫战场,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数百万党员干部自觉深入基层,直接服务群众,挥写着科学发展的时代图景。
党员干部下基层,年年有,而今可有啥不同?
“过去提倡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现在你们对干部下乡有什么新想法?”4月10日,湖北省麻城市微风轻拂,市委书记杨遥来到宋埠镇彭店新村问计于民。
话音甫落,村民徐能贵抢着说:“老"三同"也要与时俱进,比如同吃、同住,我们在地里忙,还要回家搞招待。同劳动嘛,干部进了大棚也帮不上什么,只要能帮我们解决种大棚蔬菜的信息、技术和销路就行啦。”
另一位村民曹永应接过话头:“干部下乡,要继续发扬老"三同"的精神,关键是要"同"老百姓心连心。”
一个看似寻常的发问,一个有些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的回答,何尝不是这轮党员干部下基层活动求真务实的一个缩影?
下基层,要身到,更要心到
贵州省安顺市质监局锅检所所长庞巍刚下基层的时候,遭到了“冷遇”:去一个农民家里拉家常,老乡并不热情:“上面派干部下来也好几回了,就那么回事。”后来这位老乡的猪得了病,庞巍赶紧联系畜牧局的技术指导人员治疗,挽回了2万多元的损失,“就这么一件事情,老乡对我感激不尽,到处说"干部下基层,老百姓真的得到了好处。"
党员干部只有多用脚步丈量民情,和群众坐在一起、干在一起、乐在一起,才听得到群众的心里话,了解到基层的真实情况。安徽省铜陵市委书记姚玉舟在一次走访中,来到横港社区沿江新村,居民们不客气地反映,入住新居好几年了,但天然气一直未通,尤其听到老年人说生活不方便时,姚玉舟坐不住了,现场提议,采用居民原所在工作单位拿一点、政府补一点、居民出一点、供气单位让一点的方式,400户居民很快用上了天然气。
准确的民意上来,正确的决策才能下去。2011年9月以来,安徽部署开展“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活动,省、市、县、乡、村五级党组织书记带头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问需问计问民生。省市县乡党政及部门领导班子成员5.5万多人,村(社区)两委班子主要负责人2.9万多人参与了走访。省市县共收集梳理问题8.3万个,初步解决6.6万个。
下基层,不仅要身到,更要心到。只有真正了解基层实际,了解群众需求,才会把群众的“心事”当成“大事”来做,才会把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难事”当作“实事”来抓。湖北省委党校一位教师直言:个别干部讲话时一套一套,动不动拍着胸脯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可需要为农民办实事、解难题时,又忘了自己是农民的儿子,这样长期下去非常危险。
过去了解基层不等于现在了解,对基层的认识不能刻舟求剑。一名派驻基层的干部在工作日记中写道:很多干部出生在农村,逢年过节也回家看看,但长期生活在城市,对农村的印象模糊了,对农业的事情生疏了,对农民的感情淡薄了。我们承担的工作与农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农民最怕瞎指挥,不了解和半了解、不熟悉和半熟悉就容易瞎指挥。
走基层,有没有浮光掠影,还要看是否善于发现问题。今年农历正月初九,湖北省委副书记张昌尔第四次来到大悟县最偏远的玄坛村,检查督办挖塘工作。看到该村挖塘情况公示栏,张昌尔转身问村支书黄庆稳:“上次说计划整治13口塘,为什么增加到35口?214万元的资金从哪里来?会不会增加村级债务?”张昌尔与黄庆稳仔细算账,认为计划数还是过大,可能加重群众负担,最后商定工程要实用、节约、从简,“群众对挖塘堰积极性高,但是要尽力而为,更要量力而行。”
接地气才能增底气,动真情方能知实情,听得到群众的“顺耳话”,也听得进群众的“逆耳言”,才能获得在办公室难以听到、不易看到和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找出解决问题的新视角、新思路和新对策。
解民忧,少些锦上添花,多些雪中送炭
群众心里有杆秤,老百姓看的是行动,而不是表面文章。有一次,湖北省直机关的一个“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工作队在驻点团风县总路咀镇居委会开会,居委会的党员干部代表陆陆续续把后排座位坐满了,有位老党员来得晚了,只好坐在前排,刚坐稳,忽然站起来说:“这是领导的位置,我不能坐。”不管怎么劝,他还是挤到后面去了。
不愿挨着干部坐,这件小事让工作队员心里很不是滋味。经过一年多的驻点帮扶,除了筹集资金,工作队员多次卷起裤腿下工地,4个驻点村37口当家塘一一整治完毕,昔日的“碟子堰”、“筛子堰”蓄满了水。今春挖塘堰工作结束后,铁铺村“秀才”童先元代表乡亲给工作队写了一首诗:“三万”活动再下乡,群众疾苦记心上;年初民呼年底应,清淤筑坝改山塘……
“群众需要什么,党员干部就要办什么”,安徽省合肥市在干部下基层走访过程中坚持以群众满意为目标,突出问题解决,倾力纾解民困民忧。
合肥市包河区义城街道施口社区地处巢湖沿岸,先后面临南淝河大桥、环巢湖北路、巢湖景观绿化工程拆迁。包河区委书记胡启生在走访中得知,施口社区位置偏僻,周边村庄都已拆迁,社区与学校相距9公里,社区孩子放学回家的安全问题令家长十分担忧。“孩子们的安全是大事,不能让拆迁群众多愁事。”很快,孩子们坐上了校车。
既看亮点,更看难点。到问题多、困难多、矛盾多的地方去,解决突出问题,是各地党员干部下基层最主要的着力点。
贵州独山县麻万镇村民陆加亮因占地赔偿问题与移动公司发生冲突。获悉情况后,贵州省公安厅监管总队工作组与派出所民警一起到陆加亮家中进行调解。一开始,陆加亮不理睬工作组民警,认为工作组来就是做个样子,不会真心帮他解决问题。民警连续几天到其家里做工作,终于得到陆加亮的信任,同意调解。
下基层解民忧,忙要帮到点子上,顺应民心民意,还要尊重客观规律,绝非简单地给钱给物,一给了之。
湖北京山县水务局局长童启林说,过去农村整修塘堰大多靠人力,现在塘堰普遍淤积有2米左右,人力根本用不上,必须靠机械。“机械施工需要柴油和机械,说白了就是花钱。有些部门对具体工作的确帮不上手,要多为农民出主意。”京山整修塘堰比较早,一些部门未雨绸缪,趁周边地区还没动,到处帮农民“抢”机械,储备柴油。等到大家都热火朝天干起来了,有些地方缺机械、缺柴油,这时有钱也没用。
去冬今春以来,根据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湖北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重点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全省共开工塘堰等小型水利设施30.4万余处,基本实现每个村民小组有一口当家塘。
转作风,不扰官不扰民,不作秀不刮风
“群众不仅是我的亲人,更是我的救命恩人。我们只有用一颗真诚的心,才能不辜负群众的这份真情。”贵州省妇联副主席杨玲难抑内心的激动。去年9月20日,她带领“四帮四促”工作队到榕江县兴华乡开展驻村帮扶工作,途中不慎被毒蛇咬伤,路过的水族妇女潘玉云,忍痛拽下手指粗的一绺头发,绕在杨玲伤脚上,防止毒液扩散,为杨玲赢得了抢救时间。
修建“母亲水窖”、建设改水改厕项目的资金,为自主创业的妇女发放“农村妇女小额循环金和小额贷款”,为榕江县协调近143万元的抗旱资金……杨玲带领的工作队与村民结下了深厚情谊,并给当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工作到基层开展,作风在一线转变。在贵州,基层群众普遍反映,“四帮四促”活动开展以来,到基层“围着轮子转”、“隔着玻璃看”的领导干部少了,带着热情和真诚,住在农家、走在田间、解决困难的干部多了。
干部下基层,“下”然后知不足,砥砺了思想,锤炼了作风。湖北鄂州市一名驻村干部说:“平时感觉自己干得不错,下基层后发现这么多问题,觉得自己干得并不怎么样。”还有一位机关干部说:“过去总抱怨自己提拔慢,待遇低,看到农民的现状,感到不是组织亏欠了我,而是我们太亏欠农民。”
到基层与群众同吃同住不是作秀,与群众共同劳动也并非现实版的“开心农场”。干部下基层,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下基层,如何做到不扰官、不扰民?不少地区都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安徽省明文规定,驻村入户时,省委书记、副书记及随行人员限定8人以下,一般不超过2辆车……领导干部驻村入户时,一律安排在村普通居民家中食宿,按规定交纳食宿费。
干部下基层,纪律要严明。湖北省委副秘书长刘田喜介绍,湖北明确规定,干部下基层只能予、不能取;只帮忙、不添乱;要体察民情,爱惜民力,轻车简从,做到不准接受基层的吃请和报销开支,不准接收基层馈赠的土特产以及钱物,不准层层陪同和迎送等。
湖北省委政研室工作队刚到团风县时,有的乡和村给准备了一点生活物资,工作组坚持照价付款并要求打收条。春节期间,有的村里给工作组送来年礼表谢意,工作队坚决退回,不能退回的照价给钱。
“活动来了一阵风,活动结束无影踪”,是群众对党员干部下基层活动最大的担忧和诟病。下基层如何成为党员干部的工作常态?不少地方都在探索建立制度化的长效机制。
贵州省委副书记陈敏尔说:“为建立健全"四帮四促"的长效机制,贵州今年重点开展了"部门帮县、处长联乡、干部驻村"工作。”贵州省直各部门要明确一名厅级干部为挂帮工作组组长,每年选派2至3名干部常驻挂帮联系县。每个行政村至少要有1名干部常驻开展工作。
群策群力,众志成城。2011年,各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深入基层走访调研,带动广大党员干部下基层服务群众。全国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与困难群众共结成帮扶对子2710万个,为群众办实事好事2313万件。
又是一年春好处,鱼水和谐情正浓。 (来源: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