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曾说自己是个“徐徐明白”的人,但知情人士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徐明其实思维敏捷、处事极快,最擅长抓住机遇。从最开始做外贸、做土石方,到后来做塑钢窗、搞足球革命、建“石油帝国”,徐明处处占尽先机,走在同行甚至政府的前面。也许正因为太快了,他总是踩在政策红线上。在他的财富帝国里,充满了“钻政府空子”的灰色地带。
从政策上赚到第一桶金
徐明曾评价自己的发家史:“人要抓住每个阶段的机遇,我是1990年毕业,社会环境与前一年和后一年完全不一样,如果晚了一年,就赶不上小平南方谈话,机遇稍纵即逝!”
据徐明自己介绍,1990年大学毕业后,19岁的他进入庄河市工业品对外贸易公司工作,但庄河市光华村一位李姓副书记却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徐明第一份工作是在吴炉镇上一家名叫“三和”的水产品外贸公司做采购、推销工作。无论最初的工作地点是哪,不可否认的是,徐明赶上了一个绝好的“捞金”机会。
当时庄河拥有中国最大的对虾出口基地,外贸公司基本都向日本出口对虾。不过按照当地规定,公司必须持有相关许可证才能从事生虾出口生意。生虾有限额,“那咱们就玩熟虾吧”,徐明果断地钻了政策的空子。他曾回忆道:“当时出口一个集装箱熟虾是37万美元,利润非常高,所以要说第一桶金是从哪儿来,应该是从政策上来的。”
1992年,由于恶性竞争,熟虾出口利润下滑,一个集装箱只卖7万美元了。此时大连市的基建工程却接二连三地上马,土石方业务成了新的赚钱点。徐明毅然辞职,买了30台进口太脱拉自卸车和20台大型挖掘机,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大连,成立了大连实德机械工程公司。
徐明到达大连是晚上,一出火车站,就被站前修建胜利广场的“不夜城”气势震住了,他想尽种种办法拿下了其中的土方项目。当时,他每天都背一个大包吃在工地、住在工地、干在工地。同事问他:“你天天背着包干什么?里面装的是不是钱呢?”徐明把包打开,没有一分钱,只装了6本书。时隔多年,已经没人记得具体是哪6本书,但徐明靠6本书打天下的故事却自此流传开。
按照徐明自己的说法,“当时做(胜利广场)基础工程的时候,有60多万立方米的土,要排到什么地方呢?我考虑到,应该在做一个工程的同时,也把另外一个工程做好。我们跟政府提出来,结果政府拿着我们的要求,在星海湾那边依山填海,现在建设了一个可能是亚洲最大的广场。”尽管有人质疑,“挖土填海”的壮举根本不是徐明首创的,而且实德机械工程公司因为资质不够,没有完成整个胜利广场土方,“干到一半就被踢了出去”,再说,“星海广场面积达160万平方米,胜利广场面积只有14万平方米,用胜利广场的土填满星海广场根本就是天方夜谭”,但参与这两项工程确实为徐明赚了不少钱。22岁那年,徐明已经有了3000万元。
《商务周刊》报道,1993年,“在一次视察中,原大连市市长薄熙来对(塑钢材料)这种完全不同于铝合金的新材料很敏锐地表现出极大兴趣,现场亲自给大连建委负责建材的副主任布置任务,要求召开一个塑钢建材的产品推广会”。徐明参加了这次推广会,并且从建委领导的发言中嗅到了商机。他立即前往欧洲考察,决定引进当时国内还很少有人知道的塑钢门窗。1995年8月,徐明率先成立大连实德塑胶工业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引进12条世界最先进的高速塑料异型材挤出生产线和门窗组装生产线。同年12月31日,徐明又注册了大连实德塑钢门窗厂,成为当时大连唯一一家专职生产塑钢门窗的企业。
《21世纪经济报道》透露,“在让大连‘绿起来,亮起来,洋起来’的口号下,1996年,大连下达市长令,要求大连市35条主干线两侧建筑以及175个新老住宅小区,全部使用或改用塑钢门窗”。这让实德获得大量订单。到2001年底,实德的塑胶年产量达到40万吨。后来,当全国各地都掀起生产塑钢门窗的热潮时,徐明马上转型,生产型材。
搞足球打响全国知名度
了解徐明的人说,“徐明头发梢里都在想着怎么赚钱”。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正是中国足球职业化最火爆的时段,徐明开始研究足球的经济价值:“我就不信,搞足球赚不了钱。”
1999年,机遇来了。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不满足坛黑幕,不愿再冠名大连足球队。大连素有“足球之城”的美誉,市领导急需有人接盘。徐明果断出手,“我在王健林办公室和他只谈了5分钟,他问我,你想不想搞足球,我说好啊,你大约什么价格?”在收购万达队的新闻发布会上,徐明承诺:“以后只要有球队退出,我会立即接手。”
果然,随后几年,徐明相继控制了四川大河(后改称四川冠城)、大连赛德隆、大连三德和大连女足若干实体,建起足坛“实德系”。当时,大连实德队和大连服装节是大连市的两张名片。徐明的名气到了巅峰,他开始实施密谋已久的“足球革命”——2004年10月17日,中国国足兵败科威特,徐明联合7个俱乐部老总,连夜抛出包括《关于成立中国足球职业俱乐部联盟有限公司的提案》在内的13份文件,要求“抛开足协,另起炉灶”。
[1] [2]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