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中万使用了2万多根楠竹条制作的故宫阁楼模型 通讯员 苏家奎 记者 邹飞 摄
本报讯(见习记者 罗永攀)一个48岁的农民凭借精湛的木工技艺:竟用2万多根楠竹条,制作出一栋高76厘米、宽77厘米的精美竹制阁楼模型,而且没用一颗钉子、一滴胶水,甚至连每一扇窗户都可以打开!昨天,记者在江津区德感街道篆山坪社区农民袁中万家中,见到了他刚刚制作成功的这座精巧的仿故宫阁楼模型。
关店潜心仿制故宫阁楼 “我这前半辈子,做过木匠,当过厨师,还担起挑挑卖过豆腐脑。”袁中万昨天告诉记者,他曾在德感街上开过包子铺,一年轻轻松挣个十来万元。但我还是想用自己的技艺可以做一些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事情。2009年,袁中万萌生了用竹子仿制故宫阁楼的念头,并让女儿在网上给他找来了建筑物的图片。
“越是复杂,越是有难度,我就越来劲!”袁中万如是说,他将图片打印出来后,就贴在墙头仔细分析,认真推敲。为了不分散精力,他不顾亲友们的反对,关了生意红火的包子铺,买来楠竹、手钻、电钻,自己制出刻刀,开始了“故宫阁楼”的制作。从此,每天除了吃饭睡觉,袁中万就和这堆工具盒和楠竹泡在了一起。
不顾反对 3年完成杰作
“制作阁楼的过程很辛苦,每一个配件都要精心设计,有时做到凌晨2点多钟,累了就在客厅的沙发上睡一觉。由于经常在深夜钻孔,会发出噪声,影响到邻居休息,他们经常给我提意见,于是我就用旧衣服垫到台钻下面,争取让声音小一点……”说起制作阁楼的艰辛,袁中万感慨不已。
由于没有经验,只有小学文化的袁中万只能一边做一边摸索。“最难的是阁楼底座的结构,接连想了十多天都没想出办法来。直到有一天突然从电视上看见一个专题节目介绍建筑方面的知识,才让我茅塞顿开。”袁中万说。
“其实做这个阁楼,对我来说最大的压力就是没有人支持,我也曾一度想放弃。”袁中万说,每一次他都想把自己的喜悦和老婆一起分享,但每次都遭遇妻子的冷遇。一些亲友也表示不理解,劝他趁年轻出去多赚点钱。
“我和他吵了好多次了,叫他不要做啥子故宫了,还是自己挣点钱养家才对,但这个犟拐拐硬是不听。”妻子杨小平一说到这些,就一肚子气。尽管不情愿,但杨小平还是任劳任怨地为袁中万做起了后勤保障。
3年下来,袁中万已记不清钻断了多少根电钻芯,也不晓得用废了几把刻刀,留给他的是充满刀伤和老茧的双手。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付出,今年4月初,袁中万耗费了近10万根楠竹条,长76厘米、宽77厘米,用了2万多根楠竹条的故宫阁楼终于完工。邻居们闻讯赶来一看,纷纷感叹不已。
渴望有伯乐来赏识 记者注意到,这件竹艺品尽管不大,但有三层屋檐,显得富丽堂皇。每层屋檐上都镶有雕刻得惟妙惟肖的神兽,每个神兽高度不足1厘米。最细的竹条直径不到0.3毫米,最短的竹条不足1厘米,让人不得不佩服袁中万的毅力。“总共有38扇门窗,每扇门窗都是活动的,可以推开。最主要的是,整个工艺品没有用一颗铁钉、一滴胶水,全都是用竹篾来铆的。”袁中万看着自己的作品,充满了自豪。
“这个阁楼做工精细,几乎用尽了传统木工的所有技艺。”今年72岁的木工老师傅丁光德一边拿着放大镜欣赏徒弟袁中万的作品,一边给出了极高的评价。“的确,在长不足10厘米的圆竹条上要钻出十多个大小、深浅、形状完全不同的孔,才能拼装得上去。”袁中万听到老师的评价乐开了花。
当问到他阁楼做完了今后怎么办时,这位自信的农民有些苦恼。如今,袁中万制作的故宫阁楼模型虽说得到众人的肯定,但关掉包子铺后的他和妻子都没有了经济来源,他希望自己的劳动成果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最近,我已到人民大礼堂去拍了很多照片回来,下一步,我将先仿制人民大礼堂。”谈到未来,袁中万充满了期待。 (来源:重庆商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