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车工人对火场进行清理。苏仕日 摄 |
这是前日的午后,距离东莞市中堂镇建晖纸厂突发大火刚好一周。
面对这场近年来省内最大的火灾,除了消防部队扑救和清理持续六天六夜,全厂近3000名工人也几乎日夜参与扑救和抢险,最终保住了工厂价值20亿元的生产设备。
在工人看来,如果没能出力救火,是件不光彩的事。工人第一次意识到,他们与这座工厂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自救一小时
老工人先搬氧气瓶
叉车工火中抢纸筒
4月9日清晨4时半,大火突如其来。几分钟内,囤积了数万吨成品纸的3个车间相继陷入火海。宿舍区离最近的车间仅数米之隔,工人被惊醒,王徽和几百名工人迅速冲到车间。
在逾4000平方米的二期车间,王徽看到一堆堆高耸的纸筒就像一座座小火山,猛烈地喷发烈焰,地上偶尔还有电线喷溅出绿光。
厂区在起火后断电,消防安全系统无法运转。此时,距离大量的消防队员到来还有将近1个小时,所有的自救只能依靠工人的自觉行动。这场战役无人监督,也无人动员。
工厂有很多老工人,他们冲在最前线。机械科的令春华50多岁,他从厂外的出租屋赶来救火,首先想到抢出氧气瓶。在一期车间,他迎着火势找到氧气瓶,吃力地扛到百米之外。待他再跑回时,氧气瓶已经被搬光了,几个老工人和他一样干了这个危险的活儿。
王徽领着七八个工人守在纸堆区域的通道口,用多柄水枪横向喷射,试图筑起一堵水墙,阻止火势。
年轻的叉车工付清原本是和同伴来看热闹的,他们甚至还想去车间里上个厕所,但大火将他们逼了出来,付清这才意识到“有些恐怖”。他学着别人,麻利地开动叉车,将未燃的纸筒运到车间外,还差点“惹火上身”。“火追着人赶,纸筒还没落地,就在叉车上烧了起来。”
5时半左右,随着大批消防增援力量的抵达,参与救火的工人被要求退出现场。一小时的工人自救,未出现在官方通稿中。厂方在给工人的感谢信中给予了高度评价:“所有员工发挥主人翁精神,义无反顾地全身心投入到救火战斗中,保住了价值20亿元的设备。”
3000后备军
即使还没女朋友
冒着倒塌危险上
9日6时,灭火战役由消防部门全面接管,工厂随后封闭。10日清晨,火势基本得到控制。消灭余火和清理现场需要更多的人,近3000名工人成了主要的后备军,他们以部门为单位,按照前线指挥部的需求随时补缺。
废纸科的叉车工属于外包工,在销售部的叉车大部分被烧毁后,他们成为清理现场的主力。
刘元是第一批进入的叉车工,他原本对工厂有不少抱怨。“宿舍不让住,免费发衣帽都没份。”他叹口气说,“可是,工厂都烧成这样了,得救啊,这也是工作。”
车间里一片漆黑,浓烟滚滚,在探照灯的指引下,刘元看到水泥柱烧得白里透红,天花板不断有水泥碴掉下来,部分屋顶的钢筋已经垮了。他有些担心:“不会塌了吧?”他的任务是将未烧尽的废纸运到车间外,以免火势重燃。
纸垛堆得很高,刘元开着叉车稍用过力,纸堆碰到天花板,水泥碴便噗噗地往下落。倒车也得非常谨慎,水泥柱稍一触碰,立时就凹进一块。刘元小心翼翼,还是被小块水泥砸到右手,划出一道口子。
消防队员用水枪给叉车喷水降温,刘元的身上都湿了。他在车间里撑了15分钟,被浓烟呛得嗓子疼、流眼泪,终于退了出来,第二批叉车工顶上。刘元对他们说:“里面真不是人呆的地方。”
22岁的雷宇问道,“我都还没女朋友呢,真要进去?”刘元见他害怕,嘱咐说:“只要慢点开,没事的,里面还有好多消防队员呢。”
刘元说了句特正经的话,让雷宇觉得他真不像平常那个骂骂咧咧的汉子:“又不是核危机。你退,他也要退,就没人顶啦!”50多名叉车工全部轮换着分批进入车间,人停车不停,这支队伍在10日当晚干了一个通宵。两天后,刘元笑呵呵地说:“你看,三期车间都清理干净啦。”
外地消防队伍大量赶来时,现场后勤一度紧张,许多工人主动把盒饭送给消防队员,工人说,“你们只管救火,剩下的事情我们包了。”
命运共同体
“老板亏大了,哪好意思讨工资”
10日起,工厂恢复打卡上下班,工人的任务只有一个协助救火。
刘元最近天天在车间泡着,见到厂房、设备都成了废墟,他也不好受:“这不光是老板的工厂,也是我们的工厂啊。”相似的情绪在工人之间传递着。王徽说,“企业养活我们好几年,我们得对得起企业。”
他们都明白,工人是靠厂吃饭;工厂要是烧没了,他们也没了着落。
这场大火,仿佛在一刹那间让不少人意识到:他们和工厂早已不可避免地结成了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有人都盼着工厂少些损失,尽快复工,救火时当然非常卖力。
命运相连的情绪,厂方也感同身受。从12日开始,工厂每天贴出近2000字的公开信,向工人表达感谢。信中表扬了许多工人的积极表现,用语十分恳切。13日的公开信结尾写道:“建晖有你们这些勇敢勤劳的员工,未来是可见的。你们所做的点点滴滴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公司会记住这一切!”
火灾后不久,厂方向工人承诺,保证发放薪酬,倒是有些工人不好意思:“老板也亏大了,没恢复生产,哪好意思去讨工资呢?”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名字为化名)
南方日报记者 李书龙 段思午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