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举行 消除民众信任赤字
首次“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论坛”18日在此间著名的弗拉吉艺术中心成功举行。场内讨论热烈,双方与会人士思想激荡、心灵碰撞,为促进中欧人文交流献计献策。
此次论坛议题涉及中欧文化交流、教育合作、青年认知等方面。参加论坛开幕式的欧盟委员会教育、文化、语言多样性及青年事务委员瓦西利乌女士表示,中国与欧洲作为在国际事务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和地区,虽然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存在差异,但不同文明间的人文对话与沟通有助于消弭彼此误解、促进融合与认知。
智库欧洲之友亚洲项目主管莎达女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以往提到中欧交流,人们往往想到的是政治与经贸往来。实际上,中欧双方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以此为基础加强双方的人文交流将会更加持久,有助于消除中欧民众之间存在“信任赤字”。
英国利兹大学东亚系教授克里斯托弗·登特表示,部分欧洲民众对中国“软实力”的崛起存在不安情绪,而通过多层次的人文交流能够让欧洲人认识到,中国不是单一的,而是立体的,应当了解真实的中国。
依教育之力,筑交流之桥。在讨论高等教育议题时,双方高校代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并表达了加强互利合作的共同愿望。他们认为,中欧的高等教育都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是如何与富有创新和竞争激烈的经济全球化对技能和职业的新需求相匹配,二是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来适应技能与社会的快速变化。
双方代表交流了各自应对这两大挑战的探索与经验。有代表指出,高校必须了解和适应当前的社会需求,为社会需求服务,但同时也要兼顾人的长远全面发展。另外,高校不仅要培养大学生,而且还要大力发展成人继续教育,以走在世界的创新前沿。代表们认为,中欧高等教育各有所长,可以通过交流与合作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据统计,目前中国有30万留学生在欧洲求学,欧洲有3万多学生在中国学习。双方教育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展,内容不断深化。近年来,欧洲一些大学还在中国开办了分校。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对本报记者说,人大在国内最早创立国际小学期,每年都有近600名海外留学生参加,其中超过一半来自欧洲的各个大学。此外,今年6月,人大将和法国索邦大学、马赛商学院共同成立中法学院,这是中国政府批准的首家中法两国联合创立的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合作项目,也是中欧人文交流机制的具体体现。
籍青年之智,绘未来之境。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告诉本报记者,大学是面向青年人、面向未来的机构,通过人文交流,可以让年轻人感受到跨国界的文化,从而给他们带来新思维、新境界。从事欧盟与亚洲关系研究的智库 “欧洲-亚洲研究所”项目主管林戈·瑟尔斯认为,从“2011中欧青年交流年”到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的正式启动,中欧青年交流已从政府层面向青年志愿者等民间组织全方位展开。中欧青年应该充分利用现有平台,组织更多的广受欢迎的活动,使之机制化、常态化,从而推动中欧人文交流实现可持续化。
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吴海龙大使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欧双方领导人都高度重视人文交流。只有加强人文交流,才能够有效促进中欧人民之间的相互认知和理解,夯实中欧关系的民意基础,才能不断拓展中欧合作的领域和层次,丰富中欧关系的内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欧之间的问题和症结,推动中欧关系长远、顺利发展。
把人文交流的种子播撒在中欧人民的心中,使之不断生根、发芽,共同构筑中欧间政治平等互信、经济互利互惠、文化互鉴互容的美好未来。正如国务委员刘延东在此次论坛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时指出,深化中欧人文交流合作要充分发挥“人的因素”这个关键,坚持“登高望远”、“互鉴互荣”、“具体务实”。相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人文交流将架起一座中欧人民的心灵沟通之桥,为中欧关系深入发展开辟一方新的天地。(人民网布鲁塞尔4月19日电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