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白鹳“候鸟变留鸟”见证黄河口湿地改善
新华网济南4月22日电(记者 张晶 魏圣曜)“现在越来越多的东方白鹳已成为这里的"常住人口",他们在这里筑巢、繁殖,来了就不走了。”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站站长单凯告诉记者。
21日,记者来到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东北部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是以保护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
从大汶流管理站驱车进入保护区后,从车窗向外望去,满目尽是大片的芦苇荡和成片的淡水湿地,不时有一只只水鸟从眼前掠过。
在前往核心区的道路两侧,记者看到了一排排十几米长的电线杆。几乎每个杆子的顶端,都筑有一个用树枝搭建的鸟巢。鸟巢不远处,有几只白色的鸟扇动着翅膀盘旋滑翔,舞姿蹁跹,形态优美。随行的保护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就是东方白鹳。
据了解,以往每年3月东方白鹳从南方飞来,在此停留20多天再继续北飞。如今,有30多只已从候鸟变成留鸟,不再进行季节性的迁徙,而将这里作为长期生活的天堂。
东方白鹳是世界濒危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野生种群数量为2500-3000只,全球野生繁殖种群为700-750对。目前,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内共有东方白鹳350只左右,占全世界野生种群数量的10%以上。
单凯告诉记者,东方白鹳对生活环境要求极为苛刻,能达到它们栖息常驻要求的一定是水源充足、食物丰富、人迹罕至、综合环境质量高的湿地地区,因此被看作湿地环境质量优劣的标志,有湿地生态环境的“指示物种”之称。
近年来,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力实施湿地恢复工程,实施工程面积达20余万亩,极大改善了湿地环境,提高了生态环境质量,吸引了大群白鹳来此定居、繁殖。
保护区资源管理科科长赵连生介绍说,东方白鹳喜欢筑巢在高大乔木或建筑物上,之前它们每年只在此作短暂逗留,直到2003年,保护区第一次在电线杆上筑了鸟巢。随后,越来越多的电线杆都被它们“占据”了。
几年后,有限的电线杆已经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白鹳数量。从2007年开始,保护区开始实施人工招引工程,在远离居民区的地方树一些高杆,并搭建好鸟巢框架,吸引东方白鹳前来筑巢。
赵连生说,东方白鹳生性宁静而机警,会反复侦查确定栖息地。一般来说,人工招引不能指望第一年就能成功,要两到三年才能吸引它们落户。“令人惊喜的是,第一年建立的25个鸟巢中,就有5个成功吸引了东方白鹳来此定居。”
随着东方白鹳定居数量逐年增加,其繁殖种群的进程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变化。据历史资料记载,东营市当地无东方白鹳繁殖的历史记录。但从2003年起,东方白鹳繁殖种群数量不断增加。
截止到2011年底,东方白鹳累计繁殖数量已经达到120对,孵化幼鸟285只。东营市由此成为中国重要的东方白鹳繁殖地,并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东方白鹳之乡”的称号。
采访快结束时,记者来到视野开阔的一片水洼旁。用望远镜向远处看,伏在水面上的野鸭、天鹅、鸳鸯尽收眼底。有几只东方白鹳正漫步水边,颈部缩成S形,步履轻盈而矫健,边走边啄着水中的小鱼。
“这些对环境苛刻至极的东方白鹳如今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土地上,从流动人口变成常住人口,这真实地展现了黄河口湿地生态环境的改善。”赵连生说。
作者:张晶 魏圣曜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