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上海世博两周年:后续开发探索城市转型的“中国样本”
新华社记者 许晓青 吴宇
上海黄浦江两岸约5.28平方公里的世博会原址1日迎来上海世博会开幕两周年。据保守估算,有超过5万人次在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到访这里。这一曾经吸引7300多万人次参观的世界性盛会的原址,正在转化为探索城市转型的一个“中国样本”。
上海世博会后首个外国国家馆改建项目近日宣告完工,并于“五一”假期正式对公众开放。这座拥有“会呼吸”的水泥墙的原意大利馆,外观基本得以保留,内部则改建成展示中意两国传统与现代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一个平台。继该项目之后,原卢森堡馆、俄罗斯馆、法国馆也将陆续重新启用,其中包括一所跨国时装学院的分支机构等,功用各不相同。
“上海是一座"深度城市化"的大都市,对于世博原址的后续利用,需要精密规划和有序开发。”上海世博发展集团总裁丁浩分析,世博会闭幕一年半来,后续项目几乎全部集中于现代服务业领域,涉及文化、娱乐、博览、会展、酒店等业态。
在上海市的“十二五”规划中,“后世博”区域成为其新增的四大核心增长极之一,其余三个增长极分别是拥有京沪高铁枢纽优势的“大虹桥”地区,中美之间最大的服务业合作项目迪士尼度假区,以及拥有深水港、机场及口岸等综合优势的临港产业区域。
从地图上看,“后世博”区域恰恰位于上海新一轮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中心地带。与此同时,在上海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规划中,最核心的“都市旅游中心圈”,也覆盖了黄浦江两岸的世博原址,有望形成经典的旅游新地标。
根据上海浦东新区的“十二五”国际贸易发展“路线图”,黄浦江一翼的世博原址将与陆家嘴金融城连成水岸“一线”,形成“沿江顶级服务贸易集聚区”。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浦东新区区长姜梁分析,“后世博”与迪士尼、临港这三大区域,将共同形成浦东深化改革开放的“黄金三角”。
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陈先进分析,在投资、出口、消费这“三架马车”中,“后世博”区域没有过分单纯依靠投资,进出口贸易和商业消费充分体现于后续项目中,为城市转型探寻新的动力。
在一批重要的上海世博会后续开发利用项目中,改造投资额达1.6亿元人民币的“世博轴”项目有望于今年10月开出一期商业街区。世博园区后续开发利用的主要承担者,其远期的营业面积将达13万平方米,面向中外旅游观光人群以及周边约20万人的大型社区,有望实现年营业额30亿元人民币,成为又一“商业航母”。
同样是在今年10月,经过内部改建的原世博中国馆将“变身”为中华艺术宫,展示中国丰富的近现代文化艺术品,与之遥遥相望的原“城市未来馆”,则将被打造成为当代艺术博物馆。
事实上,上海的“后世博”开发还显现出不同寻常的“溢出效应”,伴随一批世博场馆在世博会后“搬迁”其他省市,和谐发展的城市管理理念也辐射至中国各地。比如,有“青苹果”美誉的罗马尼亚馆,远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安家”,将成为当地以环保节能为主题的一个小型会展中心。
原世博瑞典馆今年也将在河北唐山曹妃甸的“中瑞创新岛”上拔地而起。原瑞典馆馆长安妮卡认为,这一蕴含众多科技创新元素的建筑,除了增进两国民间友好往来,对于两国合作探索新技术、新发明也具有启迪意义。她说:“让我们惊奇的是,"后世博"效应如此巨大。瑞典的商界、学界,凡是参加过上海世博会的人们,都与中国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大大促进了两国的商贸往来,这真是有些不可思议。”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