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印度最高法院裁决,从2012-2013学年开始,印度所有私立学校都必须保证25%名额给经济弱势群体的儿童就读。此举确认了2009年出台的联邦《儿童免费义务教育权利法》的宪法效力,该法律规定6至14岁儿童可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的权利。鉴于印度私立学校的教育质量通常好于公立学校,该规定将使更多的贫困儿童享受到与富家子弟相同的教育机会。不过,相关的社会争议却远没有停止。
“配额令”有喜有忧
《儿童免费义务教育权利法》第12条规定,受政府补助的私立学校必须提供不少于25%的免费入学名额;不接受政府补助的私立学校必须为附近地区的低收入家庭和生活困难的儿童提供不少于25%的入学名额,国家将按学生平均支出标准或实际支出数额负担这些学生的费用;如果学校已在土地使用、校舍、设备设施等方面享受了政策优惠,国家将不再承担费用。
“配额令”的出台和最高法院的裁决,让不少印度教育学家高呼,这是有助于促进教育资源公平的“标志性法令”。倡导全民义务教育的著名人士阿格瓦尔称赞此项措施,将打破私立学校垄断精英教育的局面,让更多平民子女获得更好的教育。
然而,不少社会群体却难以接受。许多富裕的家长担心,此举会削弱私立学校的教育质量。一旦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孩子可以免费进入私立学校,和他们的孩子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对于支付巨额学费的富裕家庭来说不公平。
政府被指“逃避责任”
印度基础教育落后,普及八年义务教育是印度独立以来一直追求的目标。印度总理辛格对此颇有感触:自己儿时曾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读书,取得今日的地位得益于教育的力量。因此,他希望“教育之光能够惠及所有民众”。目前,向所有14岁以下儿童提供免费义务教育已成为印度宪法中明文规定的国家政策指导原则之一。
不过,印度的教育体系是公私并立。根据2007-2008年的数据,提供基础教育的印度学校约有1250多万家,八成是公办,两成是私立。其中87.2%的学校设在农村地区。由于私立学校基本上不受政府资助,他们更专注于服务富裕和特权阶层的子弟。尤其是在城市地区,私立学校往往收费高昂,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也更好,贫困家庭望而却步。
为了鼓励私立学校接受寒门学子,根据新的法律,私立学校将得到政府补贴(65%来自联邦政府,35%来自邦政府)。然而,这样的财政支持无法支付全部开支。目前,印度政府每月为公立学校的每名学生承担的平均费用约为1190卢比(约20美元),因此承诺将为私立学校的每名学生每月支付同样的费用,这显然不能让条件更优越的私立学校满意。记者所在小区的一个私立贵族学校的负责人就抱怨称,普及义务教育是政府的本分,但政府不去改善公立学校的环境和质量,却要私立学校为普及教育来买单,是不负责的。“很难想象,在政府不能给予足够财政支持的情况下,一个私立学校必须接纳四分之一的免费名额,如何保持教学质量?”
普及义务教育路很长
印度目前约有学龄人口1.24亿,但辍学率高达31%。随着印度的经济崛起和不断寻求大国地位,普及和保障免费义务教育是必经道路。不可否认,印度政府强制推行免费教育的动机是好的。正如最高法院终审首席法官卡帕迪亚所言,一名无法接受教育的孩子等于被剥夺了有尊严生活的权利。尽管印度的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6%,但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部分,全国的文盲率高达24%。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加大基础教育投资,同时借助民间和私人力量。
事实上,首都新德里已经在一些属于政府土地上的私立学校中强制推行为“经济弱势群体”保留25%学生名额的政策,并且取得了成功经验。不过,也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由于所谓“其他落后种姓”也被归于“经济弱势群体”,一些收入可观的父母乘机钻营,以落后种姓的身份为子女争取私立学校名额。而一些真正穷苦潦倒的家庭却无法为孩子获得私立学校的门票。为此,学校不得不加大审查,但这样一来,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暴露无遗,反而会增加学校的歧视性眼光。
“印度政府试图缩小公私教育差别的做法有点一厢情愿”,一名印度资深媒体人告诉本报记者,私立教育只是公立教育的补充,要其承担公立教育的义务,有些不切实际。鉴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贫困群体,政府的重点应当是持续加大对所有公、私立学校的投资和补贴,目前的财政支持力度,即使是公立学校都很难满足需要,更何况要保证私立学校的高水准。看来,印度的义务教育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报驻新德里记者 牛震
(本报新德里5月1日专电)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