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题为“爷爷的医学笔记”的图片近日在微博上流传开来。博主晒出了自己爷爷当年学解剖课时绘制的一组医学图谱,引起众多网友关注。无独有偶,一本类似的手绘解剖学图谱笔记近日也在南京医科大学现身。
手绘图谱美得像素描作品
记者看到,这本解剖学图谱笔记中的骨骼图谱线条流畅,黑白灰影调分明,拉丁文标注书写优美,俨然如一幅幅精美的素描作品。
据介绍,这本笔记的作者叫冯新为,现年89岁,1943年—1945年,他曾在南京医科大学的前身——江苏医学院就读,退休前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免疫学系教授。
冯老介绍,当年因为抗战,江苏医学院迁址到了重庆北碚,学习条件非常艰苦,那时候学生没有教科书,上课、学习只能靠教授们的授课笔记。
“想要把解剖学学好,仅听教授们口述不行。要边看真骨头,边研究图,才能学会。”冯老说,尤其是人头部的骨骼,结构复杂,专业名词繁多,没有图,很容易糊涂。于是,他就动起了脑筋,借了图书馆的德文解剖书进行临摹,于是就有了69年前的手绘图谱。
69年前笔记见证执著学习态度
冯老介绍,学校当时要求他们绘制过动物图册,比解剖图的要求还严格,所以临摹有一定基础。
“图片上的明暗调子是不允许用铅笔涂抹完成的,而是要靠打点。暗一些的地方,打点密一些,亮一些的地方,打点就疏。”于是,在画人体解剖图时,他针对不同部位,使用了不同的笔法和工具。
“钢笔白描主要勾勒线条,用于表现结构、模式;铅笔涂抹主要表达明暗,用来表现骨头上的起伏、高低、深浅。”此外,他还把书中的德文图释也抄了下来,配上了自己的中文翻译。老师和同学们都夸他的图“像印出来的一样”。
“用这样的方法学习,现在看来实在是太费时了。”冯新为说,之所以将这本保存了69年的笔记赠给母校,更多的是一份感情的寄托。他希望现在的医学生们做任何事都要有这样执著的态度。“正是这样的态度,让我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提高了学习效率。”他说。
南医大7年制医学生须有画图技能
在南京医科大学,会画图的“医学爷爷”不少。南京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副主任张永杰介绍,该校解剖教研室的元老都是画图高手,如最早的系主任陈友浩,是1956年国家一级教授,他上课时一边讲,一边双手在黑板上画图,学生无不叹服。后来的姜同喻教授,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亲手绘制了第一部中国人的解剖图谱,很长时间曾作为全国医学院校公用教科书。
张永杰介绍,现在学生学医的教学条件已经大大改善。目前,大学医学教育的解剖图主要来自教师PPT课件中使用的数码图片、课堂挂图、各种参考书图谱以及老师板书的简图。
“虽然现在获得图谱的途径多了,但还是希望同学们能自己动手画图。”张永杰说。
据悉,该校对于7年制医学专业的学生,有绘画方面的要求。对于一般的本科生,则无此硬性要求。
本报通讯员 蔡心轶 本报记者 谈洁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