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世良近影。王建臣摄
红方火力突袭虽猛烈,但实际目标毁伤仅30%;蓝方导弹精确打击看似弹无虚发,实际命中率却不到70%……
由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研发的“实兵对抗信息化系统”,准确无误判定对抗结果,令对抗双方口服心服。这套系统的主研者就是该院教授胡世良。
课题来自演兵场 2001年2月,胡世良带队导调部队一场演习,因为参演兵力多,现场采集到的数据有限,胜负往往由裁决人员主观决定,参演双方对裁决结果都不满意。
演兵场上,一个想法在胡世良心中油然而生,如果研发出一套实兵对抗裁决系统,使对抗双方赢之有理、输之有据,难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万事开头难,胡世良一头扎进书海,开始了对课题的构思。3个春秋,他的办公室、图书室、试验室、训练场“四点一线”生活方式,成为学院的一道风景。有时为弄懂一个设计原理,他需要查阅大量资料,走访多个科研部门、训练基地和基层部队,利用实弹训练、装备整修等机会,检验自己的设想。
春去秋来,胡世良撰写的“实兵对抗信息化系统”科研课题立项报告,先后通过学院、军区、总参审批。
攻关处处是“战场” 从论证到实践,是一个艰苦漫长的攻关过程。胡世良带领课题组攻关夺隘,仅设计方案草稿摞起来就有2米多高。
一年后,“实兵对抗信息化系统”终于问世。该系统采取计算机自动模拟生成方式,只要把双方投入兵力、武器装备和战法谋略等要素输入到电脑,对不同时期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就能对战场信息了如指掌,谁胜谁负一目了然。当年,该系统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初战告捷,胡世良马不停蹄,又将目光锁定在研制“装甲车辆数字化火力对抗系统”课题上。通过上千次试验,他们自主研制了该系统的“心脏”智能芯片。有了智能芯片,只要输入相关信息数据,系统就能使模拟对抗装备“摇身一变”成为作战双方想要的武器。这项成果填补了国家和军队空白,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成果到“战场”检验 有了对抗系统,胡世良的科研方向又瞄准各子系统,“装甲车辆实弹射击综合训练系统”上马了。该系统的关键技术是弹道激波的数据采集与分析,而激波传感器灵敏度的阀值是系统的灵魂,数值过大或过小都会造成误报。
为获得精确数据,胡世良在野外一待就是50多天。在简易的掩体内,他冒着生命危险,采集不同口径枪炮弹的2000多个数据,经过全面系统的分析和梳理,得出上百种炮弹和枪弹掠过目标时弹道激波强度的精确数值。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胡世良带领下,课题组终于准确获得激波传感器灵敏度的阀值。系统实现了装甲车辆战斗射击训练实战化、控制自动化、设备通用化、设置简便化、靶区无人化的功能,能满足各种直瞄武器射击训练的需要。
成果行不行,到“战场”去检验。当年秋季,从部队训练场传来佳音,应用该系统后,部队战车单车射击训练效率提高5倍以上。
近年来,胡世良主持完成科研项目36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9项,2009年被遴选为军队高层次创新人才工程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对象。(张宏韬朱海鹰王建臣)
作者:张宏韬朱海鹰王建臣 (来源:解放军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