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三易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时5年打磨的第四版《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近日出台并实施,记者采访全程参与规划修编的专家,品味十朝古都对于历史文化的最新反思。
开门办规划,
多方智慧“炼”成新规
如果说此前的名城保护规划多少有些长官意志、专家意志的话,那么此次修编,南京则吸取教训,开门引入了多方智慧。
参与修编的四五十位专家分别来自高校以及规划研究院等,两院院士吴良镛、周干峙等十余位专家学者也提出了真知灼见。此次修编还广泛吸引公众参与,共收到3500多份普通市民的意见,并本着诚恳的态度予以吸纳。
南京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童本勤举例说,有公众提出,明故宫地区至今未作过合适的定位性保护性详细规划和实施规定,以致对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表现出较大随意性,一会儿用作现代歌剧院建设,一会儿作为明代历史博物馆建设。本次规划就加入了这样一条:“将明故宫宫城范围划为明故宫遗址的保护范围,区内及周边100米范围内,不得新建建筑,逐步置换用地功能,为将来明故宫遗址作为大遗址保护、整体展示留有余地。”
明确法制保障是此次规划的一个创新。《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已在去年底经由省人大批准并立法实施,使规划更具约束力。而在此之前,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由于缺乏应有的法律地位,常被任意更改,以致个别历史片区被房地产项目等肆意蚕食。
老城做减法,
严控高层建筑并疏散人口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薇说,从根本上解决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最好的办法是老城做减法,新城做加法。明城墙、护城河(湖)围合的老城是南京历史文化的集中承载地,应整体保护老城“龙蟠虎踞”的山水环境、“环套并置”的历代都城城廓、历史轴线和街巷格局。
南京在老城划定了老城南、明故宫、鼓楼—清凉山三片历史城区,这些区域的新建建筑高度一般控制在35米以下。其中,明城墙沿线、玄武湖周边、御道街两侧,以及建康路、升州路以南的城南历史城区为高层禁建区,新建建筑原则上不得超过18米;集庆路和长乐路以南至城墙地区、越城遗址—大报恩寺遗址地区,新建建筑高度控制在12米以下。
“为了保护玄武湖和紫金山之间的景观界面,规划实施后,玄武湖的一处会馆就被依法迁出了。”陈薇说,“除文化展览和旅游设施外,其他大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向老城外转移。老城现有居住人口也将疏散,力争将老城居住人口逐步缩减到100万人以内。”
老城道路街巷格局也有保护性举措,即历史街巷的走向、名称一般不得改变,原则上不得拓宽,并强化文化氛围。
应保尽保,
让隐性文化彰显城市特色
通过摸清家底,此次南京共疏理出了3000多处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相比第三版时确定的1300多处,有大幅提升。
“过去,保护的眼光都盯在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文物古迹上。现在,我们把地下的文物古迹和民俗民情、文学艺术、老字号名店、名人轶事、传统商业街、名小吃、工业遗迹等都纳入了保护范畴。”童本勤说。
从单纯的文物保护单位扩大到其他文物古迹,从历史文化街区拓展到一般历史地段,从物质文化遗产拓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版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体现出了对历史文化资源“应保尽保”的态度。
据介绍,该市已对这些资源建立了数字平台,规划、文物等主管部门联网查询,以便规范管理。藉此,城市的隐性文化将作为规划的“神韵”、“特色”,生存、延续和发扬光大。
“通过全方位的保护,要让南京成为‘中华文化重要枢纽、南方都城杰出代表、具有国际影响的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市规划局规划处副处长苏玲说。
本报记者 汪晓霞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