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日老华侨捐资助学:让离乡泪滋润故乡的泥土
2012年05月07日10:30
来源:中国新闻网
说起这位老华侨,如果她还健在,也该86岁高龄了。当初,老人特意交代过,不要主动联系她,如果需要,她会找侨联。所以,一别九年,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的工作人员都很惦记她,却没人知道她的新信息。“我们都非常想念她,希望她在异国能够健康长寿。”
这位名叫张慧琴的旅日老华侨,祖籍山东省文登市大水泊镇,那是一个传统文化余脉悠长的胶东小镇。儿时,张慧琴随母亲生活在这里。母亲的知书达理、善良坚韧,邻里亲朋的淳朴友爱、守望相助,给张慧琴留下一生不灭的印象。后来,父亲早逝,大哥惨死在日寇手中,家破人亡的张慧琴与母亲漂泊到台湾,后来她又辗转到了日本,在讲台上度过了40多个春秋。
对故国的牵挂,对家乡的思念,对同胞的深情,一直是张慧琴与母亲内心最深的伤痛。上世纪60年代,母亲在台湾与世长辞,未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的张慧琴,更深地理解了母亲流落他乡的心酸。退休后,站在大海的东岸遥望故国,张慧琴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回家,为家乡做点事情,替母亲为故乡奉献爱心,但是由于海天阻隔,这个心愿迟迟未能如愿。
转眼已经是1999年,那年秋天,已是古稀之年的张慧琴不顾自己年高体弱,不顾儿女们的再三劝阻,毅然踏上回乡之路。再次来到文登市大水泊镇大水泊村,家已经没有了痕迹,亲人也不知所去,张慧琴有些悲伤。但是,很快,她就又为家乡的巨变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兴高采烈了。“我能做点什么?我能够替母亲为家乡做点什么?”那时候,老人心中几乎就萦绕着这两个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孔孟之乡的后人,为故乡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是她最愿意做的事情。
第二年夏,张慧琴携带自己的全部退休金500万日元,只身飞往北京。那一年,北京的夏天格外热,一位古稀老人,乘坐在一辆三轮车上,载着一麻袋的钞票,走街串巷地寻找能够托付的单位,帮助她将这500万日元变成家乡的一所小学。找了几家机构,未果。
后来,张慧琴试探地给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打了一个电话,得到了热情地回答:“这里是侨胞之家,您有什么困难我们来帮助您!”中国侨联机关,时任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中国侨联副主席郭麟恭亲自接待老人,基金会工作人员迅速报出捐建侨心小学的实施程序和已建成的小学资料,并答应老人,把学校建到她家乡,还可以用她母亲的名字命名!张慧琴立即把500万日元捐给华侨公益基金会,委托基金会全权办理这件事。
一年后,新学校建成,张慧琴在女儿的陪护下来到文登市参加落成典礼,郭麟恭亲自陪同。看着崭新的校园,张慧琴当场留下激动的泪水。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回忆说,老人围绕着新建的校园一点点查看设施,当她发现学校的卫生条件还不健全,孩子们如厕后没有自来水洗手时,心里很是不安,当即做出了决定,再捐资100万日元,为学校安装自来水等配套设施。
自那以后,一座以张慧琴女士母亲的名字命名的小学“张于献珠侨心小学”,成为大水泊村最漂亮的建筑,这是一位老华侨献给家乡人民的一份最珍贵的礼物,饱含了她对母亲,对家乡,对祖国的一生挚爱。
回日本后,张慧琴屡屡接到侨联和孩子们的感谢信,她的回信这样写:“慧琴对家乡文教事业略尽绵薄,只是希望借此给予青年学生一些鼓励,使之向上求进,爱国孝亲,区区500万日元,实在是书生报国的一份感情,是对家乡的热爱,对青年学生们的一份热爱。诚恳的希望家乡子弟们,所看到的不是仅仅这一点点微薄的金钱,而是透过"思母"的心怀,希望每人孝亲爱国的重要意义和责任。”
“她不希望我们联络她,主要在于她认为,捐出退休金,为母亲和自己都了却了一桩心愿,为家乡建一座小学,这是小事,不值得大家千恩万谢。相反,她总是感谢我们,帮助她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一位华侨公益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回忆说,最后一次见到张慧琴女士,是在2003年,“中国侨联通过种种渠道,帮助她寻找到失散50年的侄子、侄女,请他们从新疆来北京和老人见面。那时候,老人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太好了,但是她还是念念不忘故乡的那座小学校,问我们还是否有需要帮忙的地方。老人也是位华文作家,她曾说过,"让我的离乡泪化作雨露,滋润故乡的泥土",我想,这是她最真实的心声,也是千千万万热心祖(籍)国公益事业的老华侨共同的心声。” (来源:人民政协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