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区新一届政府将于7月1日正式上任,候任特首梁振英近日正紧锣密鼓地为组班作准备。目前来说,现届政府的三司十二局将在新一届政府重组,成为三司两副司十四局,以便让特区政府的运作更顺畅,减轻现政务司司长与财政司司长的沉重工作量,正视以往受忽略的问题。特区政府此次新一轮机构改革,是为稳中求变。
戴子熙 改组稳中求变 香港特区政府于1997年7月1日成立后,政府部门架构大致承袭英治时期,其时共有13个决策局及两个资源局。2002年7月1日,时任香港特首董建华实施高官问责制,决策局首长弃用以公务员晋升的方式,改用政治任命,局长须承担政治风险;而原局长则改称常任秘书长,维持公务员擢升的原则。决策局因此被彻底重组,重新设立11个决策局,外界将之与三位司长合称“三司十一局”。到了2007年7月1日,曾荫权就任第三届香港特首时,又轻微改动,将原来“三司十一局”改组成“三司十二局”,部分政策局职能亦有调整。
在早前的第四届香港特首选举期间,候选人梁振英发表“稳中求变”政纲,提出“三司两副司十四局”的政府架构重组方案。一般认为,梁振英建议进行政府架构调整,主要是出于三方面的考虑:一是各个机构存在职能重迭或者职责不明确的因素;二是香港政治、社会及经济出现重大变化,需要因时因地作出应对性调整;三是根据高官问责制实施经验,政府需要组合相应的决策局及其下属部门。
3月25日,梁振英当选香港特首。5月4日,香港行政会议召开特别会议,通过候任行政长官梁振英提出五司十四局的政府架构重组建议。人事编制上,撇除政治助理的职位不算,需要增设共57个职位,估计涉及每年开支7219.4万至7290.9万港元。
涉及司局变化 根据候任特首办提交予立法会政制事务委员会的文件显示,此次重组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新设两名副司长。新增的副政务司司长将专责协助政务司司长统筹人力资源及文化政策,主力督导3个政策局,即教育局、劳工及福利局和文化局。政务司司长直接督导的政策局则可减少至6个,并专注于跨越不同范畴须作较长远规划的政策,例如扶贫和可持续发展,并会继续监督粤港合作和关爱基金的运作以及领导进一步政制发展和加强地方行政工作。
另一新增的副财政司司长,则会督导两个政策局,即工商及产业局和科技及通讯局,并会协助财政司司长落实与内地签订的经济合作协议及十二五规划。在新架构下,房屋政策将拨归财政司管辖,财政司将直接督导3个政策局,即财经事务及库务局、房屋规划及地政局、运输及工务局,亦会专注进一步发展香港作为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及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的事务,同时审视公共财政及财政储备的管理,监督长远房屋、规划、土地及运输政策的制定工作。
第二,建议新增一个文化局,接掌西九龙文化区、创意产业、文物保育及电影。
第三,将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分拆成“工商及产业局”和“科技及通讯局”,前者负责航运、民航及物流的职能;后者则负责推动香港的创新科技及通讯等工作。
第四,把现时的发展局和运输及房屋局改组为房屋规划及地政局和运输及工务局。候任办在文件中强调,房屋事务及土地的提供由一个政策局负责,可令公营及私营房屋的土地供应,在时间协调上更顺畅;房屋规划及地政局也负责长远房屋策略、市区重建以及楼宇维修等政策职能。运输及工务局则专责改进公共交通服务质素、检讨票价、加快推行十大主要基建工程等。
5月4日,候任行政长官梁振英与当地传媒人士见面时解释,重组政府架构是他当前最主要的工作,而重组的目的,是为了要履行参选承诺,落实其施政理念。他举例说,现行的发展局与运输及房屋局,未来将会改组为两个新政策局,即房屋规划及地政局与运输及工务局。这是因为他在参选过程中,一再接触到的民意都希望能增加房屋供应。香港现时不是没有能力兴建更多的房屋、也不是没有足够的土地供应,所缺者乃是长远的整体规划。因此他决定成立新的房屋规划及地政局,把所有有关土地、房屋和发展的工作都集中到一个政策局之下,如此就可因时制宜、加强规划,满足社会的需要。
引发热烈讨论 梁振英的政府架构重组建议公布后,随即在香港社会引起热烈讨论,大部分声音均倾向支持,认为是符合香港社会现实需要的。有香港学者举例说,香港产业单一化已令香港发展受阻,着重金融地产的社会发展不能满足香港的长期需要,发展多元化产业结构已是必须,现届政府已有发展六大优势产业之议,在梁振英的重组问责团队的建议里,也有发展产业的应对方向。新建议设立的副财政司司长,就是专门负责协调与规划人力、经济等长远发展。这是对香港的经济发展有较多的规划色彩,在现时全球竞争剧烈的环境下,这个较积极的做法也有其道理。有些人或许说这是干预市场发展,但无可否认的是,适度的政府政策引导,会令业界在开展产业时事半功倍,总不能凡事都完全无为,新管治架构建议也展示了这个方向。
不过,在一片支持声浪中,也有不少质疑的说法。香港有媒体发表署名评论文章指出,特区政府每次改组理由大都显得踌躇满志,政府相信或要令社会相信:人多必定好办事,多了一些自己信任、亲手委任的官员加入政府,便可以更好地响应社会和市民的需要。可是,多年下来,似乎不见政府更能掌握民意,又或更好地应对未来挑战。看来,人多未必好办事,人多,有时也可以是坏事兼乱事。文中质疑,“如今候任行政长官梁振英又建议要进一步扩大政府的架构,此举是否可以令下届政府更好地施政、而不会重蹈覆辙?”
值得注意的是,梁振英的政府架构重组建议需要立法。换言之,未来要在立法会“过四关”,包括通过职权转移的决议案,经人事编制小组委员会批准,再向财务委员会申请拨款,最后,期望可于6月中提交立法会大会表决。但立法会各政党对有关重组建议的意见各有不同。
民建联等政党均表示,支持梁振英提出的政府架构重组,认为新架构分工较清晰,增加跨部门合作的协调性。工联会立法会议员黄国健指出,新的政府架构将部分政策局分拆,令分工较以前清晰,而增设两名副司长,则可起到协调作用,加强跨部门合作,相信梁振英在撰写竞选政纲时,是在广泛收集社会意见后,才提出相关建议,有一定民意基础,工联会原则上会支持。
相比之下,梁振英要立法会在未来一两个月内完成审议工作,惹起反对派的不满。有反对声音质疑,当全世界都苦恼为政府精简架构,梁反而新增职位。工党主席李卓人也批评,架构重组实为迭床架屋,在没有足够咨询情况下,暂时不会支持改组方案。
香港政坛人士分析,候任特首梁振英拟上任前先推其政府架构改组,时至今日,事件已非行政机关重组般单纯。梁振英要展示其能力推改革,但反对派却要施展下马威,两者角力最终会掀起新一轮政治纷争。梁振英要闯关,反对派要阻挠,可以预示,未来一个多月政圈还会好戏连连。
对此,香港《文汇报》5月5日发表社评指出,目前距离新届政府就任剩下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假如未能在今届立法会任期内完成审议及拨款工作,意味重组架构必须待新一届立法会就任后才能继续。然而,新一届立法会在10月才正式就任,加上要选出各委员会的正副主席,差不多要在11至12月方可重新进行法案审议工作,待当局重新展开有关程序并递交文件予立法会审核,最快也要到明年4月才可完成立法。如果新届政府在接近一年时间未能完成架构重组,势将妨碍各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政策落实。倘若重组工作未能如期完成,受影响的将会是全港市民,而本港社会也将继续蹉跎岁月。文中说,“建制派议员一直以来都是政府依法施政的最大支持力量,在攸关市民利益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更应理直气壮的支持重组工作,确保架构重组能够如期完成。”
一般认为,梁振英提出的方案得到社会大部分人的支持,再加上建制派议员在立法会占有约三分之二议席,方案应可顺利通过,来得及在7月1日之前完成重组工作。 (来源:法制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