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传统发展模式下的领跑者,在内外双重压力倒逼下,需要主动降速、调整;作为中国经济的龙头,又必须“稳中求进”,确保稳定增长——一道难度不小的“转型方程”,在2012年开局便对长三角构成考验。
长三角经济放慢了脚步。上海、浙江去年前三季度GDP增速分别为8.3%、9.5%,在各省区市榜单上分列倒数第二、第三。其中浙江预计全年增速在9%以上。江苏步伐相对快些,但去年前三季度11.2%的速度,也回落了1.8个点。无锡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去年前三季度长三角16市经济增速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这样的“低开”,在长三角多个五年规划中属于少见。
专家认为,长三角经济增速的下滑与内外双重压力作用有关,更是依靠要素驱动的传统发展方式瓶颈在复杂环境下充分暴露的必然结果。不过,在压力之下,长三角经济没有出现大起大落,也说明了区域经济的坚韧性和成熟度。
近年来,各地都强调“好字当头”、“告别GDP崇拜”,但对于已习惯了“高增长思维”的地方而言,发展速度的降低对经济的承受力、地方干部的观念乃至政绩的评判都是严峻的考验。
是“叶公好龙”,还是直面挑战?长三角各省市普遍表现较为“淡定”,在追求GDP之外有着更多的考量。
“相比GDP,更要解决的是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我们已经过了追求GDP增速的初级阶段,更看重的是经济发展品质”……江浙沪不少地方干部如此表示。上海市主要领导日前更是再次强调:“要痛下决心,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
不过,作为中国经济的龙头,长三角尤应确保“稳中求进”。上海市发改委总经济师翁华建说,必须要用好战略机遇期,在转变发展方式、确保稳定增长等方面增添新的动力。
地处浙北、堪为沪杭“后台”的德清县,过去主要以现代农业、制造业等为人熟知,但近年来金融业异军突起。数据显示,去年该县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已近六分之一。德清县县长胡国荣说:“2012年,我们将进一步‘接沪融杭’,更加主动接受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辐射,加快吸引金融服务业项目。”
事实上,不管形势如何变化,长三角“苦练内功”从未停止,新的增长动力正加快培育,浴火重生后的产业结构正初露峥嵘。比如,统计显示,江苏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幅保持在30%以上,现代服务业继续高于GDP增速。上海经济对房地产、重化工、劳动密集型等产业的依赖度明显降低,来自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动力输出”则日渐增强。在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等国家战略正注入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值得关注的是,在长三角省市内一些相对后发的区域,连年实现“逆势增长”,并有望在今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比如,地处上海北部的闸北区,经济持续走出低谷,2011年财政增幅居全上海之首。其境内的苏河湾区域开发如火如荼,与北外滩、外滩源构成上海沿江沿河“黄金三角”,与浦东陆家嘴金融城相辉映。区委书记方惠萍说:“能快则快,又好又快,就是要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实现崛起,提升科学发展的水平。”
“稳中求进”的动力,还来自区域合作的深化。2012年,江苏启东及其背后苏中、苏北更广阔的腹地,将成为承接上海和国际产业、资本梯度转移的重要平台;上海也将获得新的拓展机遇。这一切,皆可归功于去年年底崇启大桥的正式通车。此外,“长三角合作与发展共同促进基金”也将在今年首次成立,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活力将被进一步激活。
记者采访还了解到,为破解“转型方程”,长三角省市还抓住了“考核指挥棒”这个关键。比如,上海市统计局去年推出“十二五”时期新的统计指标体系改革方案,超过70%的指标均为首次设立,包括“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社会安全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等。江苏则在1月5日发布了“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试行)”,“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自主品牌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村庄环境整治达标率”等首次设立的指标,也令人耳目一新。(叶锋 李亚彪 邓华宁)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