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瓶赶考”:营养针能不能打出升学率?
新华网武汉5月11日电(记者黄艳、高敬)近日微博曝出湖北孝感一中高三学生集体边打营养针边上自习的照片,引发热议。高考在即,吃补品、吃药品、打氨基酸、打免疫球蛋白等等极端备考做法对学生有没有用,有没有害?一剂营养针,能不能打出升学率?
“吊瓶班”引热议
近日,微博上一组高三学生集体打着吊瓶备战高考的照片在网络上走红。灯火通明的教室里,学生埋头苦读,教室里拉着铁丝挂了20个左右的吊瓶,此番情景让人震撼。照片中的湖北孝感一中这个高三班被网友戏称为史上最刻苦“吊瓶班”。
新浪网制作了微话题“吊瓶高考预备班引热议”,并发动网友对“你支持打吊瓶备战高考吗?”进行投票。截至9日上午,共有21705名网友选择了“不支持,不至于要打吊瓶”,同时有2367人选择了“支持,高考真的很重要”。
大部分网友认为没有必要采取这样的方式备战高考,有网友问,“是高考重要还是身体健康重要?一条微博里说,“这吊瓶其实不应挂在无辜学生的头上,病得不轻的教育本身恐怕才最需要挂吊瓶、打点滴。”
在网友的评论中,也有部分人表示高三学生面对高考这座独木桥,为了能考上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大学,打营养针是可以理解的。
孝感一中监察室主任高平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年3月以来,天气异常,不少学生感到身体不适,主动到学校医务室提出要打氨基酸,提高抵抗力。由于要求的学生比较多,所以学校医务室就直购了一批复方氨基酸,按照自愿原则,组织学生打针。由于打针学生太多,其中一个班就在教室里“搭建”了输液室,学生好玩,拍了照发到网上,于是有了这个“吊瓶班”,学校完全是出于对学生的关爱才这么做。
据了解,孝感一中高三打氨基酸的学生向学校交10元钱就可以打一针,不足的钱由学校出资补贴。
“极端备考”很普遍
近年来,“吊瓶班”这样的怪象不是个例,“极端备考”现象非常普遍。
记者在武汉几所中学采访了解到,临近高考,一些营养品打着补脑补体力的噱头走进高三班。一种名叫英泰的含片一套要近4000元,在考生中很畅销。公司每天给家长和学生发短信,提醒服用。
武汉市多家医院的高压氧医生表示,临近中考、高考时总会出现考生扎堆儿来医院吸氧的情况,还有一些城市出现了针对考生的小型氧气袋。学生一边吸氧一边看书,据说这样能“记得更牢”。还有家长在考场外面抱着氧气袋,等考生中场出来赶紧吸上两口氧气再进行下一场考试。
今年4月份,有媒体报道一名高三女生为了准备高考,选择口服避孕药来改变生理周期。这种不根据个人身体实际,跟风乱补乱医的备考手段除了心理上的安慰作用,对身体的危害不可小估。
此前有媒体报道,每到中考、高考前夕,像北京雍和宫、五台山文殊院这样的寺庙都会出现大批学生和家长烧香拜佛,而且拜佛的讲究也越来越细致,拜哪个庙哪个菩萨学业有成,送多少香火最灵验居然都有门道。有网友评论,临考抱佛脚,居然在21世纪真有其事,是人退化了,还是社会在退化?
营养针打不出升学率备考心态最重要
孝感一中接受采访的监察室主任高平强向记者抱怨道,现在学生升学压力特别大,升学率的利剑一直悬挂在每个学校的头上。
事实上,不少评论认为,升学率不是营养针打出来的。过分对补品药品产生依赖思想,是舍本逐末。
专家指出,营养品、保健品、药品要慎重使用,切不可盲目跟风。营养师王旭峰在微博上指出,在教室里打点滴存在卫生隐患,若无专门的医护人员,可能会出现滚针、气泡进血管等危险,而且氨基酸完全可以通过食品摄入。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教授黄连珍认为,高三学生通过正常饮食,比如一天吃一两个鸡蛋,或喝点牛奶,保证蛋白质的摄入,就可以获得足够的氨基酸了。另外,大脑的活动不仅需要氨基酸,还需要其他物质如糖分等,如果经常打氨基酸可能会造成营养不均衡。
一些网友希望有关部门能整肃频出的极端备考现象,引导学生家长正确对待市场上的各种备考怪招。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认为,在各种以高考为噱头的保健品、营养品面前,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应予以提醒,减少学生和家长身心受到伤害。
教育心理学专家提醒考生,保持一颗平常心,保证饮食均衡、睡眠充足才是准备高考最好的“营养品”。(
作者:黄艳 高敬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