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地震四周年,本报记者再访四川地震灾区
本报记者 钱锋 文/图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一个令所有中国人永生难忘的时刻。
8级超强地震突袭,山崩地裂,生灵涂炭,满目疮痍……
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
灾情传来,举国哀悼、八方救援,泪飞顿作倾盆雨,我们都是四川人。
四年过去了,如今,那些我们早已从新闻中熟悉的村镇已是什么模样?劫后余生的人们,又是怎样在生活?4月底,本报记者随“百名党报总编走四川”大型活动采访团,赴川走访了当年的极重灾区和重灾区,切身感受了灾后四川人民浴火重生的悲壮和豪迈。
四川速度:安居乐业,再还人间一个锦绣巴蜀
这是一趟感受速度的行程。如今在四川,如果不到保留的地震遗址,几乎已看不出就在4年前这里曾遭受毁灭性的重创。
如今在震区,最漂亮的是居民小区,最安全的是学校,最让人惊叹的是经济增长的速度……一路行来,大家由衷感叹:4年来的四川,百业崛起,经济腾飞。
在都江堰市翠月湖镇青城东桂院安置点,一栋栋漂亮的小楼让人如同置身大城市的高尚住宅区,大家惊叹:“家家都住花园别墅!太令人羡慕了。”64岁的张阿姨笑容满面地说,靠着政府人均2万的补助,她家建起了新楼,比震塌的老宅“好十倍不止”,此外,她和老伴每月还能领到两千多元的补助。
家家有房住,还户户有就业。如都江堰市由上海援建5亿元,建起了十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这个项目涉及12个乡镇,耕地面积17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60.9%。农户把自家土地流转给公司,就近务工,一年下来个人收入就有2万多元。比过去外出打工强得多,还可以把家照顾好。像这样在家门口的产业园,在灾区还有很多。
四川省政府今年2月宣布,汶川特大地震四川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已经胜利完成,灾区百姓的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已全面超过了灾前水平。四川,向世人兑现了“再还人间一个锦绣巴蜀”的庄严承诺。
四川高度:发展起跳,全球八成iPad将由“成都造”
更令人吃惊的是,四川在震后不但已“原地起立”,还“发展起跳”,抓住灾后重建和全球最大规模产业转移浪潮的战略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在成都高新区,已聚集英特尔、戴尔、IBM、西门子、富士康等一批全球高科技产业重大项目,现在,每天有两班波音747从成都双流机场出发,将高新区生产的平板电脑运往世界各地。今后,全球五分之四的iPad,将在成都制造。
2007年到2011年,四川省经济总量4年翻了一番,突破了2万亿元,经济增速15%,跃居全国前列。
一个月前,美国《财富》杂志宣布,2013年《财富》全球论坛将选址成都,主题是“中国的新未来”。这将是该商业盛会继1999年在上海,2001年在香港和2005年在北京举办后第四次落户中国。
《财富》全球论坛被称为“把握世界经济走向最清晰和最直接的窗口”,每一届举办地都是“全球范围内最具经济活力的地方。”
“成都是举办下一届《财富》全球论坛的理想之地。”《财富》杂志总编辑苏安迪解释说,“地处中国快速发展的西部地区的中心位置,对跨国公司而言它已成为一块充满活力的磁石,是高等教育的中心,也是从汽车、物流、技术到服务等多种行业的领跑者。”
四川力度: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
四年过去了,伤口愈合了,但伤痛仍然还在。
那天,羌族汉子老杨热情地开车带我们去北川老城。但是到了一片废墟的老城外,他一脚刹车,眼睛红红地说:“你们进去吧,我在这里等你们。”在地震时,老杨从废墟中爬出死里逃生。但是他哥哥一家五口却无一生还。
“震在汶川,痛在北川”。在“5·12”特大地震中,北川羌族自治县是受灾最严重、伤亡人数最多、财产损失最大的县之一,全县有15645人遇难,4311人失踪,26916人受伤,县城共倒塌房屋3.6万户,几乎全被摧毁了。地震之后,新北川县城异地重建,移址到距离老县城23公里之外的开阔地带另取名为永昌镇,北川老县城作为地震遗址被永久保存。
老北川,一座死去的城市,时间永远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一半人口瞬间埋葬于此。四年后,走进这里还让人头皮发麻。最让我感到惊竦的是,倒塌的房屋中,高逾尺许的荒草竟然欣欣向荣;一条隧道,成为上游堰塞湖的水道,水流如瀑,从断裂的桥头哗哗流入涧河。走过一处处废墟,我的情绪似乎麻木了,但是看到一块“忘掉伤痛、面向明天”的标牌时,突然眼泪就涌了上来。
北川人说,在地震中幸存下来的人平时很少到这里来,因为大家仍然无法直面那些痛苦的回忆。
伤痛无法抹去,但或许能压倒伤痛的,是四川人天性中的那种乐天与耿直。
四川人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骑自行车风吹日晒雨淋难受吧?四川人偏偏发明了在车头上装一把雨伞的插座,骑起来收放自如,悠哉悠哉。
四川人耿直肯吃苦。在广元市黄坪乡枣树村,没有右手的47岁村民石光武在“5·12”大地震后,第一个在村里建起了永久性住房。村里人看到一个残疾人都动手自己修房子,就纷纷行动起来。村民喊出的两条朴实标语因受到温家宝总理称赞而闻名天下:“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和“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灾后重建中,这两句口号也成为四川人的精神写照。
看到我们前去,石光武站在自家副食店门前冲大家呵呵直乐。“自力更生是对全国人民最好的回报。”他总这么和天南海北的记者说。
四川温度:青川人说,来这里,你们就是回家了
四川人懂得感恩。
在广元市青川县,县长和宣传部长一见我们采访团就问谁是浙江来的记者,握手寒暄;吃饭时,也第一个向浙江记者敬酒,“我们就是浙江的一个县啊,你到这里就是回家了!”
这样的特殊礼遇,采访团的记者几乎都在各自省市对口援助的灾区县享受过。四川人树碑立传,铭刻全国各省市人民的无私援助。
让我自豪的是,浙江援建青川过程中创下多个“全国之最”:援建学校最多,共援建48所学校,其中乡村学校42所。援建卫生院最多,青川全县37个乡镇都建立了卫生院。援建通村公路里程最长,达到1110公里;援建桥梁最多,共援建158座桥梁……
更了不起的是,因地势复杂规划变更,青川县城的总体建设规划在四川38个需重建城镇中最晚批复,比最早的晚了整整9个月!“别人考卷已经答了一半,浙江的卷子才发下来”。而且青川县城避开3条地震断裂带和3个变形体后,安全用地只有1.1平方公里。资源承载极其有限。但浙江援建者和青川方合力破难,闪转腾挪,创造了“速度和质量的神话”。
如今整修扩建一新的青川县城,一步跨越20年,已变身为一座现代的山水田园小县城。
废墟旁,家园已经重建;心灵中,伤口渐已愈合;四年后,一切都已被记忆,一切都已在重生。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