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南岸区二塘这个地名的来源吗?其实,“塘”在明清时期是警备关卡的一种。在几百年前,二塘是重庆的一个关卡。关卡以大小不同而分为几种,统称塘汛。
由于相关的文物记载较少,塘汛一词也鲜为人知。近日在北碚区水土镇嘉陵江边发现了一块石碑,它记录着古代塘汛兵差沿河查盗的章程。专家分析认为,这是清朝文物,对研究重庆交通历史研究有重大价值。
网友:江边发现刻字残碑
5月1日,网友“平姐”论坛上发帖,称自己在北碚水土镇江边发现一块刻字残碑。从碑上“四川爵督部”、“巡守官”、“从重治罪”等字眼看,怀疑是一块古代的治罪文物。
“感觉这块石碑一定记载了一个历史故事!”发帖者附了石碑照片,并将碑上部分文字抄了下来。
5月4日,记者联系了北碚区文物管理所。当天下午,工作人员刘厚伟在水土镇渡口找到这块残碑,他试图在周围找到另一半,却没有结果。渡船上的人告诉他,最早看见这块碑,大约是在7个月前,但以为它只是普通石板。
刘厚伟等人小心地将残碑搬回文管所,保护了起来。
碑文:巡河兵要配鸟枪
前日,记者与三峡博物馆文物专家唐冶泽一起,在北碚文管所见到了这块石碑。
经测量,此碑长约113厘米,宽约64厘米,最厚处约13厘米。正面粗糙打磨后,竖排刻满了繁体字。因碑面不同程度损毁,有的文字已很难辨认。由于是块残碑,下半截文字内容不得而知。
碑文中多次提到“塘汛”、“塘兵卡差”、“巡守”等字眼,唐冶泽判断,这应是一块与塘汛相关的文物,时间可锁定在明清时期。
唐冶泽反复察看了约20分钟,“从刻在最左面的抬头来看,立碑者是当时的江北地方官,他将四川总督颁布的《沿河查盗章程》刻在石碑上,以昭示百姓。这个《章程》共有八条,对塘汛关卡的设立、人员、经费来源和纪律、职责等都作了具体规定。比如规定在离塘汛较远的江水平缓之处,朝廷拨2名兵差沿河巡守,配鸟枪一杆,每夜二更天时轮流更换,不严守职责者将交到上级衙门定罪,一旦发现强盗,格杀勿论。”
价值:首次发现“塘”碑
塘汛是什么?唐冶泽说,明清时期,在地方设置有大小不同的几种军事关卡,分为汛、塘、铺。汛的装备力量最多,有20多人;塘有10多人;铺则只有几个人。这些关卡统称为塘汛,一方面要盘查过往行人,另一方面也是传递国家文书的中转站,所以明清时期又将传递的官方文书叫做“塘报”。
“南岸区的二塘便是古代的一个塘汛,地名沿用至今。”他说,根据史料记载,从重庆到成都总共设有十多个塘汛,都分布在交通要道。
唐冶泽说,据他了解,重庆之前没发现过有关塘汛的石碑。“这块残碑涉及到古代关卡的设置、对航运的管理、对江上强盗行为的处置等,对研究重庆的交通史、航运史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唐冶泽表示。
专家揭秘
石碑出自哪个朝代?初步判断系清朝
唐冶泽认为,石碑刻制的地方就是水土镇,所属时期为清朝。
1.据水土镇的镇域史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在此设立了水土铺,铺的兵差通常就只有几个人,与石碑上所刻‘拨差二人’相符合。
2.之所以在此处设关卡,说明当时往来客商已较为频繁,明朝应该还达不到如此程度。
3.如此沉重的石碑,应该不是从上流冲过来的,立碑处可能就离它出土位置不远。
虽然史料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在此设“铺”,但能否将此石碑认定是康熙年间的产物?唐冶泽表示怀疑,因为从碑文中“配鸟枪一杆”的记载可以推测,当时枪支在军队已经比较普及,否则像水土这样的偏远小镇怎么够得上资格用鸟枪,“这种情况应该出现在清朝后期。”
在北碚区文管所工作人员陪同下,唐冶泽又专程来到水土镇渡口,查看石碑的出土地。
江边石滩上,还可看见石碑曾压在此处的印记。石碑的材质也与江边断崖和地上乱石的石质相似,他推测当时的人们就地取材刻制了此碑,说明石碑所在的地方原来曾是清政府在水土镇所设的一个关卡。本组稿件由见习记者刘晓娜 实习生 罗军 采写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