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发言人:全年外贸或呈“前低中稳后高”态势
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15日表示,4月份我国进出口增长情况总体在预料区间,外贸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如果世界经济不进一步恶化,国外需求不出现大的逆转,全年外贸增长可能呈现"前低、中稳、后高"的发展态势。
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4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1671.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0%。其中,出口5932.4亿美元,同比增长6.9%;进口5739.4亿美元,同比增长5.1%。对比商务部上月公布的数据,一季度,我国进出口同比增长7.3%。其中,出口同比增长7.6%;进口同比增长6.9%,进出口继续呈现下行趋势。对此,沈丹阳称,仍然有信心并且有希望实现全年预定的外贸发展目标。
外贸并未发生大问题
沈丹阳分析说,4月份外贸进出口的增幅继续回落,是今年以来外贸相对低速增长的继续。除了外需萎缩、国内要素成本上升以及贸易摩擦增多等一直存在的主要原因外,4月份出现的特别因素是外需更加低迷。
"4月份外需情况比我们预计的还要低迷,还要差。特别是作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欧盟的需求严重下降。"沈丹阳说,4月当月,我国对欧盟出口负增长2%,欧盟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这个下降对总体出口的增长产生非常大的负面影响。这已经是今年以来中国对欧盟的出口连续4个月出现同比下降。
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4月,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总值1705.3亿美元,增长仅有0.3%。
沈丹阳说,商务部方面分析,价格原因和节假日因素也是4月的特殊情况。受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的影响,4月份出口商品价格也比3月有所下降。另外,4月份受清明、"五一"假期,工作日的减少也是一个特别因素。
沈丹阳强调,4月进出口增速的回落并不是突然发生了什么大问题。他解释说:"对比分析今年三四两个月出口绝对额,以及2010年和2011年三四月的出口绝对额,三四两月的出口近三年绝对额都是差不多的。"尚未出现外企大规模撤出
对于"制造业回流"现象,沈丹阳表示,根据商务部监测,迄今尚未发现已经在华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大规模撤出的情况。不过他也指出,从中长期来看,不排除这种"回流",体现为美国和一些欧盟国家的制造业减少对外投资,包括减少对华投资的情况,对此商务部将密切关注。
作为中国第一和第二大外贸合作伙伴,欧美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迅速传导到中国市场,而欧美国家纷纷推出的鼓励产业回归的政策,则使得中国的外需市场堪忧。数据显示,1-4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78.81亿美元,同比下降2.38%。4月当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4.01亿美元,同比下降0.74%。沈丹阳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持续出现负增长,一方面是世界经济总体增长乏力,全球直接投资受到很大影响。另一个很重要的外部原因,就是美国、欧盟国家鼓励产业回归,发展中国家加大引资政策的优惠力度,使得我们利用外资面临激烈竞争。
与沈丹阳分析呼应的是,数据显示,1-4月,欧盟对华投资大幅降低,1-4月欧盟27国对华实际投资19亿美元,同比下降27.9%。而行业吸收外资中,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170.2亿美元,同比下降4.4%,占同期全国总量的44.9%。
沈丹阳表示,我国利用外资更加注重优化结构和提高质量,而不是简单地看引资的规模,现在很多地方不是简单的"招商引资",而是提出要"招商选资",这对利用外资的规模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外贸进入动态平衡期
在今年1、2月我国贸易出现逆差之后,3、4月份又重现了顺差,特别是4月份,贸易顺差突然再现较大增幅,1-4月累计贸易顺差193亿美元。沈丹阳说,4月份进口增幅大幅下降,主要受三大因素影响:一是国内的需求放缓,二是加工贸易增速降低,三是大宗商品价格回落。
不过沈丹阳强调说,今年我国外贸呈现相对较慢的增长速度,部分原因是我国外贸发展进入新阶段后,主动进行政策调控、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结果。
他说,今年我国外贸结构调整继续取得明显的进展。从商品结构看,4月份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有比较大的增长,例如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增长10.6%,手持无线电话及其零件增长28.3%,电动机及发动机增长10.5%,贵金属首饰增长了134%,而灯具、手表、塑料制品、自行车、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幅在10%以上,其中企业有自主知识产权或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比重稳步提升。
此外,海关数据显示,4月份当月我国贸易顺差达到184.2亿美元。对此,沈丹阳分析:"4月份贸易顺差突然大幅度的增长,我们研究分析有一定的偶然性,主要是受到进口价格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并不代表全年的趋势。"沈丹阳说,今年前三个月的贸易顺差累计只有6.7亿美元,占一季度进出口总额的不到千分之一,是十几年来同一时期贸易顺差规模最小的,这表明外贸进出口已经进一步趋于基本平衡。
他表示,全年外贸可能会基本平衡,略有顺差,但顺差的幅度应该会比去年进一步收窄。今后几个月乃至全年每个月,进出口在平衡线上下有一定的波动,个别月顺差,个别月逆差,都是正常的。也有专家把这种现象说成是进入"动态平衡期"。(记者李仁平)
作者:李仁平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