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米长的木简,刻下陆羽的《茶经》;22米长的木简,刻下孙武的《孙子兵法》……昨日下午,雅安市区洒满阳光,史晋川拿出他的宝贝晾晒。令人惊叹的是,刻下这些传世名篇的简牍,全部是由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乌木制成。而完成这些共计100米长的作品,67岁的史晋川用了15年。
金丝楠乌木手工刻下国学典籍
史晋川的家在雅安市区西门车站附近,没有华丽的装饰和陈设,但有书画、大理石摆件、乌木根雕等,散发出浓浓的文化气息。靠阳台边一个不足3平米的小屋内,史晋川陆续抱出了简牍,“15年的心血都在这了”。
解开黄色丝带,一卷卷简牍陆续展开。每片木简长约46厘米、宽约4厘米、厚约1厘米,从上至下书写10个字左右。除《茶经》、《孙子兵法》外,有屈原的《离骚》、诸葛亮的《出师表》等国学经典,还有《东方红》、《义勇军进行曲》、《沁园春》等近现代作品。
简牍没有刷漆,为木质特有的褐色,折射出鲜亮的光泽。“这些简牍,用料全是有数千年历史的金丝楠乌木。”史晋川说,这些乌木全部来自雅安本地,是他早年多方收集到的,花了数万元积蓄,“如果是现在,光材料都买不起”。
每天刻5小时15年刻出百米长卷
把简牍晾好,史晋川又拿起了刻刀。他几乎是趴在雕刻架上,目不转睛盯着简牍片,用刻刀尖部缓缓雕琢。“现在刻的是《老子》,今年年初就开始了。”史晋川说,因为身体原因,他现在每天只能刻3个小时,大约要到年底时才能完成。
身体健康时,史晋川一天要刻5个小时,每天能刻大约50个字,大约10片木简。而雕刻的内容,全部是临摹历代名家的字体,如《兰亭序》临摹的是王羲之。于是,每一卷简牍的字体都不一样,《离骚》、《孙子兵法》是隶书,《兰亭序》、《心经》则是楷书。
除了雕刻,搜集乌木、制作简片、上色和抛光,也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完成这些简牍,一共用了15年。”史晋川说,这些作品加起来,总长度超过100米。其中,最长的是24米的《茶经》,其次是22米的《孙子兵法》,“《老子》完成后,也会达到20多米”。
文/图华西都市报记者丁伟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