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后隐私时代悬念
进入网络时代之后,隐私权变得更加复杂,如何平衡网络进化与隐私伦理的矛盾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屈一平
4月18日晚21时,广西南宁一高校教学楼六楼一教室突然成为网络关注的焦点。
一则名为“网曝高校偷欢门,学生教室激情被围观并直播”的微博一经发布,便迅速被网友们疯传,一些实名认证的新浪微博也纷纷转发。
微博附带图片显示,两个男女学生在自习室正上演一段“激情戏”,整个过程被附近2号教学楼上课同学拍下,并上传至微博进行现场“直播”,瞬间引起热议。事后半个月,当事主人公在微博上难以遁形,被纷纷人肉曝光。
事件中,几乎所有微博都指向高校教育的缺失,而很少有人过问这场直播是否侵犯当事人的隐私权利。
当悄悄话成为“公开宣言”
“阿,阿,看呀!多么好看哪!……”鲁迅曾在《示众》《药》中,用“围观”来形容像鸭子一样伸着长长脖子的人们。围观者嗑着瓜子,有一种享受免费午餐的优越感。
微博“围观”的力量有其有益的一面,公众参与获得前所未有的便利:从心生善念到付诸善行的最短距离,仅在一秒钟的转发之间——“随手解救被拐儿童”、“随手送书下乡”、“爱心衣橱”等“微公益”,积聚成社会大爱,促进社会和谐,推动众多网民积极参与到构建和谐社会之中。
然而,随着微博、推特、网络摄像头、脸谱社区等普及,我们身边,似乎总有某个一直保持运转的麦克风或镜头在窥探着。悄悄话变成了“公开宣言”,微博成为了“公开短信”,私聊的空间成为了“被公共空间”。
我们的“私人日记”变得尽人皆知——从早餐的食谱、第一班地铁、第一个见面的人,到晚餐食物图片、共餐人面孔、开车回家路上的风景,以及起床、洗涮、上班、出差、机场、安检、到达……还包括赞美、谩骂等各式各样的评论。
近期备受瞩目的江苏省南京市公安局栖霞分局刑警温秀荣的一条微博,被转发4万多次,在破获一起微博引发绑架儿童案件后,该刑警警告家长们慎发微博:“总看到家长们自豪地将孩子的图片作为微博头像,微博里面总会提到自己孩子的名字,提到幼儿园或学校名字,图片经常会暴露自己居住的小区。其实以此很容易汇总出孩子的名字、家庭住址、学校、相貌、家长从事的工作。希望家长们能意识到这些是孩子的重要隐私,要掂量后再发帖。”
5月8日,新浪微博正式发布首个《微博社区公约》,同步发布的,还包括根据公约制定的《微博社区管理规定(试行)》及《微博社区委员会制度(试行)》。《公约》首次将安宁权作为一种独立的权利进行保护,利用微博骚扰他人将承担相应后果。公约的实施标志着微博“网络自律”的到来。
私人空间之惑
4月15日晚,韩寒团队“亭林镇独唱团”发微博表示,韩寒遭到死亡威胁。一位网友公开发微博称:如果公权力不介入调查人造韩寒事件,韩寒父子在半年内不从实招认造假行为,他将采取“史无前例的激进方法”,并向网友征集韩寒的行踪。
“严格来说,这位网友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应当得到法律的惩罚。”一位法律专家对本刊记者说。同时,《刑法》《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以及《互联网管理条例》,都大大落后于一日千里的网络技术发展,对于某些微博失范行为,法律存在不少空白之处。
“最初的信息是由一只手发出的”,中国伦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李茂森,更愿意用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来形容微博传播中的伦理形成。
他表示,发出后的信息,经过众人编辑整理之后形成完整的新闻报道。在常规媒体中,这篇新闻报道的发表意味着采编工作结束。然而,在微博活动中,这只是信息传播的开始,反复的评论和转发引发多重解释和情感冲动,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这种舆论力量在维护社会的良风美俗和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
“然而,微博传达的信息具有强烈的个人偏差,不见得是正确和真实的。”李茂森表示,微博言论的某些不确定性、消极性、批判性、戏谑性和某些不良价值取向,对整个社会舆论或特定人群会产生不良影响。
常规发生了转变
统计显示,中国四大微博门户网站用户已经超过4亿——也就是说微博不再是小社区,而是一个大社会。
社交群体最初源于美国成立于1970年代的开放平台Communi Tree,它由一系列路由器连接的电脑组成。当时,电脑刚刚进入人们的生活。在Communi Tree,一群志同道合的爱好者一度和睦共处,互相尊重,对和彼此相关的事项进行积极的有根据的讨论。
但不知是什么时候,一群高中生用路由器介入了这个开放的平台,随意发表极端言论,这和创始人的初衷背道而驰。最后,由于无法依靠审查控制这些学生,无法容忍他们在论坛里的“胡作非为”,创始人在无奈之下关闭了Communi Tree。
从这样的案例可以看出,一个博主想要胜过另一个博主,他也许会发表一些轻侮之词。这使常规发生了转变:人们开始接受极端主义者。
美国虚拟世界游戏第二人生的主要顾问加隆纳尼尔(Jaron Lanier)说:“我担心我们的下一代会在某种技术的环境中成长,而这种技术基于网络并过分强调人群的聚集效应。他们成年后会不会变得更屈服于群体动态?”
李茂森将微博的类型归为三类:第一类是日记型。主要是对自己的生活、工作和思想的记录;第二类是新闻型。出于各种心态和目的的假新闻让这类微博鱼目混珠;第三类是评论型。如能做到有根有据,往往能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是微博活动从信息传播变为舆论力量的关键所在,如果在这个类型上出现了隐私问题,当事人遭受的侵害可能最大。
需要公共秩序吗
影星赵文卓和甄子丹因拍戏而引发口水仗之后,舒淇因“挺甄”而被网友围攻,宣布退出微博,导演王晶和杜汶泽也跟风退博,由此引发了大S和李咏退博之后的又一轮退博潮。
紧随其后,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创始人胡延平在自己的微博上发起“微博三问”:1.微博社会需要公共秩序吗?2.若需要,应与现实世界相同相异还是相悖?3.谣言和不良信息传播成命门,处理争议频发,零散做法须转为系统办法?各方能否找到最大公约数,形成公开透明治理公约,护航这个社会的前行?
此问立即得到微博友们空前关注,第一时间转发近3000次。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北亚区总干事长张醒生建议制订公民自发组织的“微博公约”;易凯资本有限公司王冉则赞成“微博公约”的起草,这个公约的内容以及产生的过程会对中国社会具有深远影响。
4月24日,新浪微博实名博主(@微博小秘书)在其微博首度透露,将拟定社区公约,维护微博环境:“如网友所言,微博已经越来越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是,随着用户规模的扩大,恶意人身攻击、虚假信息传播、内容抄袭、隐私泄露等社区秩序问题日渐突出,综合近期微博网友的建议,新浪微博近日将拟订《微博社区公约》征集意见稿,并向网友公开征集意见。更清澈的微博环境,需要大家一起参与维护。”
搜狐网副总编辑王子恢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媒体’的特性决定了微博的原生态传播并不能承担所有的媒体使命。我们这些已经具有公信力、影响力的门户网站在运营微博业务的过程中正视上述问题,对网络上存在的违法有害信息和不良风气实施内部监督,更重要的是能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
搜狐微博已聘请15名自律专员,发布了《自律专员工作规范》,从多方面确立并完善自律专员的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
近期美国《数字生活报告》也显示了人们对社交网络的忧虑:调查人员对7213名用户进行问卷调查,发现55%的受访者认为技术在夺走他们的隐私,超过一半的“千禧一代(1984~1995年出生,与电脑同时诞生一代)”担心家人或朋友会在网站发布对自己不合适的个人信息。受访者对技术不断增长的担忧包括社会化网络和在线数据收集对用户隐私权利的侵犯,60%的受访者认为人们错误地过多分享了他们自己的想法和体验;2/3的“千禧一代”认为他们这代人没有个人隐私的概念。□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