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们把带来的水桶灌满水,小心翼翼地背下山。
这条仅容一人通过的“背水路”,村民们每天都要走上两三趟。
67岁的彭绍华每天都要去水源点背水。
水源地就在半山腰,大坟堂村村民期盼能修一条钢制水管通到家里,不用再像现在这样每天辛苦背水
下午三点,67岁的彭绍花顶着炎炎烈日,背着重达25公斤的水桶,艰难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这条路她每天都要走上两三趟。
“为什么水源离村子这么近,我们却要每天背水喝?为什么村子里的水龙头两年来没再出过一滴水?为什么两年来吃水难的问题一直没有人解决……”彭绍花一直在想。
背水路难行
800米山路每天往返两三趟
就是这样的一条“路”,两年来村民们每天都要走上两三趟,一旦遇到下雨天,更是湿滑泥泞不堪。
彭绍花是两区管委会金源乡安丰村委会大坟堂村村民,这里的村民每天都要背水喝,即便村子离水源地只有不到800米的距离。“自从两年前,家里水龙头不出水后,我们就只能到压力池背水,每天要背两三次。”和彭绍花一起结伴背水的另外三位老人说,背水对于年逾古稀的他们来说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压力池其实是一座位于半山腰的蓄水池,主要为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小型发电站提供水压,水面上漂浮着一些杂物。压力池共有两个出水口,其中一个通过水管直接流向发电站,另一个则成为了村民们的取水点。各种小昆虫在取水点的水面上肆无忌惮地蹦跳,“没办法,只有这儿有水。”正在取水的彭韶昌无奈地说,他要赶紧背水回家做饭。
有人背水时把胳膊摔骨折了,有人扭伤了腰……“山高路陡,出门爬坡”,从村子到压力池不到800米的山路成了村民们吃水的“绊脚石”。每天,彭绍花、李正友等村里的老人都会相约去背水,“路上有个照应,一桶水有25公斤,路难走,一个人去不安全。”李正友说。1个多月前,73岁的彭绍昌背水时不慎滑倒,右臂摔伤。这条仅容一人通过的山间小路,常人需要近二十分钟才能走完,其间不断有沟渠、陡坡横在面前,有的陡坡坡度甚至接近垂直,已经不能称之为路。把带来的水桶灌满水,人们又小心翼翼的背水下山。就是这样的一条“路”,两年来村民们每天都要走上两三趟,而一旦遇到下雨天,更是湿滑泥泞不堪。
据村民介绍,即便是压力池也并不是常年有水。“每年都有两三次蓄水期,每次持续十多天,期间蓄水池没水,我们就只能去更远的地方背水。”一位村民说。最近一次停水是清明节,停了半个月。停水时,村民们会去山下拉水,但是一旦遇到下雨,这条泥泞的道路连马车也上不来,更不用说机动车了。这种情况下,他们就只能去隐匿于半山腰的水源地背水,水源地被当地村民称为水石洞,通往水石洞的路位于半山腰,近两千米的路一侧是山,另一侧是近百米的深谷,滑坡留下的痕迹随处可见,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危险。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