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5月21日消息(北京台记者刘畅)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在上下班高峰的时候,很多人图方便都乘坐过非正规的“黑摩的”、“黑三轮”。在群众眼中,这些“黑摩的”确实方便,但也存在危险隐患;在执法者眼中,这些黑车都是打击的对象。
如何认识和利用这一矛盾的交通工具?在北京,常年在方庄揽客的“黑摩的”司机谭金光用半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一份黑车的调研报告。这份报告逐级呈上,成为北京丰台多个执法部门的参考资料。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黑车司机拿起笔杆,完成这份数千字的报告?报告的建议又能否被相关部门采纳?
问到是否坐过黑三轮、黑摩的,不少市民都表示坐过,大家给出的理由大都与“紧急”、“需要”有关。
市民:紧急的时候,比如看病的时候我会找找那种车直接就走了。
市民:坐过,带着孩子过来。
市民:图个方便,我们出来就是因为方便嘛。
但是紧接着,接受采访的市民又会一股脑儿地倾诉,坐黑三轮、黑摩的的经历无一不伴随着提心吊胆。
市民:咱们骑自行车都不敢钻,它敢钻不就为求快吗。
市民:我一般都提醒他们慢点开。我一般都找女的开,不找男的,男的都特别愣。
乘客在行动与心理上的矛盾,在黑三轮司机谭金光看来,可以统一起来解决。在他受方庄街道办事处委托写下的调查报告中,他建议,允许运营性质三轮车的存在,在监管体系建立的前提下,赋予黑三轮合法性。
老谭说写调查报告,源自他和方庄街道办事处的“不打不相识”。从2008年起,老谭开上电瓶三轮车干起黑三轮的活儿,车子被扣过不少次,几乎每次他都选择走极端,和执法人员“硬碰硬”,警察局去过,拘留所呆过,最近一次车被扣时,他把自己心里话一股脑儿地说给方庄街道办主任冯志成听,从火药味十足到一起坐下来探讨,随即换来了“写报告”这个想象不到的任务。
谭金光:当时我们的关系是非常激化的矛盾。冯主任说,那你就帮我个忙,帮我了解了解情况,怎么形成的、市场状况,甚至处理意见。我说那可以,既然你能了解民心,我正好想找一个能了解这种诉求的人谈一谈。
中专毕业,曾经在银行工作过的老谭不是个粗人,从黑三轮摩的的运营现状,到运营中乱象的成因,再到黑三轮、摩的正规合法化的建议,老谭举例和论理两不耽误。
在老谭看来,黑三轮、黑摩的走非机动车道,所以与交通拥堵无关,这个理由不能成为被禁止的“原罪”。
谭金光:它完全是走辅路,对交通拥堵没有影响。有影响的是什么?是这些人没有遵章意识。怎么形成的?本身就是因为它有市场。比如你是个上班族,可是你公共汽车都坐不上,从地铁到那儿得走三站地,5块钱我马上给你送到。
另外,面对同样是运营性质的出租车,老谭在报告里阐述,就是因为出租车跟不上市民的需求,才让三轮车市场有了必然性。
谭金光:早高峰、晚高峰,我问您能打到出租车么?早上起来全是上班族,你上哪儿打车去?可是对于我们三轮车来说,6块钱,我就把您送到地方了。你说它是选择性的东西么?
报告里,谭金光最看重的部分,就是建议让政府收编电瓶三轮,让运营性质的三轮车逐步合法化。老谭认为,这样就可以抑制市民们痛恨的违章现象。
谭金光:公司内部有个体制,交通部门罚你20块钱,我再罚你30,因为50块钱等于他拉好几次,他不会因为一个5块钱的活而去闯红灯的。他就不会造成这种社会危险。
据转述,谭金光的报告写成后交给了方庄街道办事处,被转发给办事处综治办、丰台交通支队方庄大队等单位。方庄街道办事处主任冯志成因为公务没有接受记者的采访。有资料显示,他曾经对媒体表态:某种程度上说,老谭的建议有合理之处,但不一定能实现。冯至诚表示,“黑三轮车”本身就是违法的,怎么可能让它合法呢?
对于老谭写报告,和老谭的报告内容,社会管理专家,也曾经为北京市交通政策制定献策的中国社科院管理学院院长张耘有辩证的看法,关于老谭报告里对黑摩的正规化的建议,张耘认为不宜实现,但是报告的内容却可以提醒管理者对市场需求的注意。
张耘:所谓的社会管理,最终就是要落实到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在这个社会管理中作为一个主人,积极建设、管理城市,参与到社会管理当中去,而不是仅仅作为被管理者。政府也在换位思考,而且给了这样的一个通道,这一点真的挺可贵。包括我们公民提出来越来越好的建议和意见,就使得我们的公务员必须要深入调查。
采访的最后,谭金光表示,当初因为自由度高、收入不低,他才选择做三轮车主,眼下他获得了另外一个工作机会。另一方面,“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解决方案也在不断刷新:北京市越来越多的社区不断有社区摆渡车投入运营,东城区目前已建立15个公共自行车网点,为全市首批试点,今年7月就可以出租。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